天麻

天麻為蘭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的塊莖,分布於中國大陸南北各地,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息風止痙,平抑肝陽,袪風通絡為其常見之功效。天麻現代藥理學中,天麻具有鎮靜、抗驚厥、增強耐力、智力及抗衰老、抗炎之多種特殊功效。而在天麻中藥記載中,《神農本草經讀》、《本草備要》、《本草求真》、《本草備要》、《得配本草》等多部經典藥籍亦詳列功效,李時珍也說:補益上藥,天麻第一,世人止用之治風,良可惜也

天麻基本資料

天麻資料

【品種來源】本品為蘭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的塊莖。我中國大陸南北各地均有分佈,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冬春季節採集,冬季莖枯時採挖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季發芽時採挖者名「春麻」,質量較差。採挖後除去地上莖及鬚根,洗淨,蒸透,曬乾、晾乾或烘乾。用時潤透,切片。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袪風通絡。

【主治】

  1. 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天麻入肝,功能息風止痙,且甘潤不烈,作用平和。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如用治小兒急驚風,可將本品與羚羊角、鉤藤、全蝎等藥配伍,即鉤藤飲子;用治小兒脾虛慢驚,則與人參、白朮、白殭蠶等藥配伍,如醒脾丸;用治破傷風痙攣抽搐、角弓反張,又與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等藥配伍,如玉真散。近年用天麻提取有效成份制得香莢蘭醛片,治療癲癇大、小發作有效。

  2. 用於眩暈,頭痛。天麻既息肝風,又平肝陽,故為止眩暈之良藥。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鉤藤湯;用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常與半夏、白朮、茯苓等同用,如半夏白朮天麻湯。近年應用密環菌片治療高脂血症,可使血清膽固醇、血清甘油三脂等明顯下降,同時收縮壓或舒張壓亦有不同程度下降,頭昏、頭痛、胸悶等症狀也有好轉。

  3. 用於肢麻痙攣抽搐,風濕痹痛。天麻還有袪外風,通經絡的作用。用治風中經絡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常與川芎同用,如天麻丸;用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薑活、桑枝等袪風濕藥同用,如秦艽天麻湯。現臨床用20%天麻針劑,肌肉注射,治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及眶上神經痛等症,止痛頗效。

【文獻別錄】

  1. 《本經》:「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

  2. 《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3. 《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用法用量】3~10克,煎服。1~1.5克,研末沖服。

天麻中藥記載(2)

天麻《本經》

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野生或栽培。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北、陝西等地。原植物喜生於海拔1200~1800米的林下濕地、腐殖質較厚的地方。喜涼爽、濕潤環境、怕凍、怕高溫、怕積水,以土層石斛、疏鬆肥沃、土壤微酸性、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辛,性平。歸肝經。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臨床用名有天麻、酒天麻。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本草拾遺》:寒。主熱毒癰腫,搗莖葉傅之。亦取子作飲,去熱氣。

《藥性論》:又名定風草。味甘,平。能治冷氣疹痺,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日華子本草》:味甘,暖,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鬼疰,蠱毒,通血脈,開竅,服無忌。

《開寶本草》:味辛,平,無毒。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本草衍義》: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

《藥類法象》:治頭風,風痰眩運頭痛。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骨。

《藥性賦》:味辛,平,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眩,治小兒風癇驚悸;祛諸風麻痺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

《湯液本草》:氣平,味苦,無毒。

《象》云:治頭風。

《本草》云: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其苗名定風草。

《本草衍義補遺》:氣平和,味苦。一名定風草,即此是也。其苗名赤箭。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癇驚及諸虛眩暈,非此不能除也。

《本草發揮》:潔古云:治風痰眩運頭痛。

《本草綱目》: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諸風掉眩,皆屬風木。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羅天益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久服之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

《本草經疏》:天麻得土之辛味,兼感天之陽氣以生,故其味辛氣平無毒。大明云:暖。浮而升,陽也。入足厥陰經。厥陰為風木之臟,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皆肝臟為邪氣所客致病。天麻入肝,味辛氣暖,能逐風濕外邪,則肝氣平和,前證自瘳矣。肝主筋,位居於下,故能利腰膝,強筋力也。風濕纏注則身重氣乏,能除風濕則身自輕,氣自益也。凡頭風眩暈,與夫痰熱上壅,以致頭痛及眩,或四肢濕痺麻木,小兒風癇驚悸等證,所必須之藥。
簡誤:風藥多燥,風能勝濕故也。凡病人覺津液衰少,口乾舌燥,咽乾作痛,及南方似中風,皆禁用之。

《本草蒙筌》:味辛、苦,氣平。無毒。治小兒風疳驚悸,療大人風熱頭眩。驅濕痺拘攣,主癱瘓蹇滯。通血脈開竅,利腰膝強筋。諸毒癰疽,并堪調愈。再考赤箭,原號定風。益氣力強陰,下支滿除疝。殺鬼精蟲毒,消惡氣腫癰。

《別說》:天麻言根,用之有自內達外之理;赤箭言苗,用之有自表入裡之功。蓋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豈非自內達外乎?苗則結子,成熟而落,反從幹中而下,至土而生,又非自表而入裡乎?以此而觀,粗可識其內外主治之理也。

《藥性解》:味辛,性平,無毒,入肝、膀胱二經。療大人風熱眩暈,治小兒驚悸風癇,祛諸風麻痺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利腰膝,強筋力,活血脈,通九竅,利週身,療癰腫。無畏忌。苗名赤箭,主用略同。
按:天麻去風,故入厥陰;去濕,故入膀胱。真有風濕,功效若神。癰腫之症,濕生熱也,宜亦治之。赤箭用苗,有自表入裡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內達外之理。不宜同劑,反致無功。

《藥鑒》:氣平,味苦辛,無毒。治小風癇驚悸,療大人風熱頭眩。驅濕痺拘攣,主癱瘓蹇滯。通血脈開竅,利腰膝強筋。痘毒可解,癰疽堪愈。何者?蓋痘毒癰疽,俱自臟腑而達之表也,此劑有自內而達外之理,苦以制熱,固矣。然熱從何處出也?又有辛以散毛竅,使風熱之毒悉從毛竅中出也。

《景岳全書》:味辛,平,陰中有陽。治風虛眩暈頭旋,眼黑頭痛,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利腰膝,強筋骨,安神志,通血脈,止驚恐恍惚,殺鬼精蟲毒及小兒風癇驚氣。然性懦力緩,用須加倍,或以別藥相佐,然後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