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易發生地區

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高山或高原地區都位於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地方,在這些高山地區有的有許多人居住在這樣的高度之上,有的則是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高山地區,恰好的是這些地區卻又都是風景如畫,或者有鬼斧神工的地形,絕對適合我們平凡的人類去探險,去征服,去踏勘,去領略他們的美。只不過越是在這些地區,越是有數不完的危險,其中更以高山症是屬於危險之王,對所有的探險家、登山者,遊客等等,只要能夠克服這個因為缺氧所引發的高山症、高山症肺水腫、高山症腦水腫,那麼這一切都將值得!

國內外著名的高山症易發生地點

為了服務所有的夢想,我們特別收集了國內外著名的高山症易發生地點,供所有的山友、探險家、及遊客參考:

急性高山症易發生族群

同樣是人類,有些人進行許多運動都非常適合,但是有些人卻無法勝任。在進行對高山的接近與挑戰遊戲之中,有些人類族群在同樣的高山缺氧狀態下,並不會發生高山症等相關症狀,但是對大部分的人在依定高山高度上時,則將會發生高山症的現象。然而有一些人在同樣的高山高度時,他們的高山症病情或症狀將會比前面兩類族群明顯的高出許多,甚至會發生高山症肺水腫及高山症腦水腫等等嚴重致命的危險。為了讓各位登山界人士及想進入高原旅遊探險者有更明確的資訊,將在下面進行討論:

高山症類型

根據國際調查統計,所有在旅遊時所發生的非外傷性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非外傷疾病,尤其在高山活動或旅行時,最主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高山症的發生。了解高山症發生原因及症狀,將可降低傷害。高山症可分為三大類:

急性高山症

急性高山症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或Acute High Altitude Sickness, 是一種較急性嚴重的高山症候發生問題,通常發生於海拔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約8000英呎)的地區,而且越往上高海拔人體缺氧問題越加嚴重,所發生急性高山症的問題及機率也越來越大。

高山水腫

高山腦部缺氧之生理反應:

1.增加腦部血管的通透性

2. 增大腦部血管的壓力

3. 增大腦部神經與血管間的滲透性

4. 腦部自由基增加

當生理反應持續擴大將會轉變成危及生命的高山腦水腫症,英文為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簡稱HACE。

高山肺水腫

高山肺水腫之生理反應:

1. 大幅度收縮肺血管

2. 肺部血管壓力增大

3. 肺部血管滲透性增大

4. 肺泡清除體液能力減弱

當發生急性高山症的現象,但並沒有注意或治療處理,使得問題持續擴大。身體肺部內裝載氣體的肺泡基本上沒辦法再擴大,使得肺部的小動脈及微血管只有以『加速』及『開放』兩項技巧,以對付在高山缺氧的環境下快速發揮應盡責任。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二:攀升速度

高山症的發生與攀爬上升的速率也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爬得越快,越容易引發高山症。隨著高度的上升,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由於人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進入3500公尺之後,每天再爬升的速度若能夠小於400-500公尺的話,高山肺水腫症的發作率將可以減少到7-60倍以上。以2011年對進入4550米的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遊客或登山者的研究統計發現,分別以2-4天速度爬山的登山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比例小於0.8%,但是若是在22小時之內就登上山上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比例將高達62%以上。詳細的研究請詳 (表一)

表一:不同海拔的高山地區與攀升停留速度的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

對預防高山症再攀升速度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3000m以上的高山,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三:適應時間

高山症的發生與停留的適應時間也存在很大的關係,也就是適應的時間越短,越容易發生高山症。隨著攀升的高度上升,環境的氧氣分壓越來越小,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卻越來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但是由於人體對缺氧具有很強的適應環境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停留時間進行短暫的高度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登山者或高山遊客從2000公尺進入到4550公尺之間,如果能夠在3000公尺左右的高度,若能先停留4天以上的時間進行高山缺氧環境的適應,之後再以慢速攀升達4550公尺之際,則發生高山症的比例竟然只有沒有進行停留適應者的一半 (31 %vs.59%),尤其是登山者若能既在3000公尺的地方停留適應,同時也能夠以較慢的速度爬升時,竟然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12%vs. 59%)  的少數人會罹患高山症。 詳細的研究請另詳 (表一)

表一:高山症的適應時間與高山症發生率關係統計

說明:淺灰色條=未發生高山症狀者;深色條=已發生高山症者;Ascent=攀升速度;Pre-acclimatization=環境適應>4天

對預防高山症在適應時間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4500m以上的高山,除了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更重要的是必須在3000公尺的高度下,先停留適應達4天以上。

高山症的發生原因、危險性、發生環境

高山症的危險性

根據國際調查統計,所有在旅遊時所發生的非外傷性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非外傷疾病,尤其在高山活動或旅行時,最主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高山症的發生。研究發現許多登山的失蹤及山難,絕大多數都是先由高山症的先發生,繼而影響登山者的行動方向或意識判斷,最後使得誤判路程及行動而發生不幸事件。

高山症的發生環境

一般來說,當處於2500公尺以上的高度,在時間超過六小時之後,許多的高山症問題及症狀將陸續發生,這除了是因人的耐缺氧能力、體格、能量消耗等因素之外,環境的變化也常常讓人像冷水煮青蛙一般的忽略,這是因為在同樣的高度下,大氣壓力越遠離赤道越低因此氧氣的可用分壓也越低,另外在冬天由於植物綠葉較少因此氧氣濃度也比夏天低,同樣地在晚上高山高原中的植物已從光合作用的無氧呼吸轉變成耗氧的有氧呼吸,因此很多人在白天雖然勉強適應高山地區的環境,一到了晚上高山症就開始發作。

高山症的發生取決於海拔高度、攀爬的上升速率、活動量與個人適應程度及健康狀態有關。初期輕微的高山症可以視為良性症狀,主要是提醒登山者或遊客不要再持續登高,以免健康狀況惡化,導致無法挽回的遺憾。

高山症的發生原因

由於人體在高山或高原地區〈以3500公尺舉例〉能吸取的氧氣濃度大約只有平地的一半左右,而人類在高原或高山進行工作或登山等活動時,又必須使用大量的氧氣藉以生產所需的能量,因此身體在這種缺氧的環境下將因無法快速的從有氧代謝轉換成無氧代謝狀態,因而形成類急性缺氧的所有生理反應,包括血液重新分配到重要器官,如腦袋、心臟及肺部等,造成部分組織溢血,部分組織缺血的不平衡狀態,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嘔吐,紫疳、無力、昏迷等等問題。

高山症指數評估

高山症的徵兆雖然已經在高山症的症狀那一節裡頭說明清楚了,但是一般人到了高山之後,大部分都只有頭痛的症狀是較明顯的,其餘也都還沒有開始發生,甚至如高山症腦水腫的這類高危險病症,更是有一半的人沒有發生頭痛問題。因此除了專業的登山領隊、醫護人員、或响導人員需要對高山症相關症狀非常熟悉之外,每位進入高原旅遊或登山的人更是需要瞭解自身及隊友的症狀,必要時以下面介紹的簡易評估表對自己或隊友進行評估,以避免傷害加深!

高山症簡易評估

1. 介紹:下面的高山症評估表,是由一個在登山界非常著名叫做【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Lake Louise AMS Score) ,所做出的高山症自我評估表,再經過台灣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的修改後,所得的一個符合亞洲人專屬的高山症簡易評估表。

2. 前提:這項高山症自我評估表主要應先建立在下列四項基礎上,才能算為發生急性高山症:包括1.) 在高原高山上應有持續四天以上的時間;2) 出現頭痛的現象;3) 出現至少其他另一項高山症評估表中的症狀;4) 在高山症評估表格中加總後的總分至少要 3分以上。 

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

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 (Lake Louise AMS Score),是高山症指數的自我評估表

從上面這【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的計分總數如果在3到5分之間,則應該為輕度到中度的急性高山症;但是如果總分在6分以上時,則為重度的急性高山症,應該即刻下山治療。

高山症肺水腫的血氧狀態

依不同研究發現:當使用攜帶型的血氧儀量測指尖的血氧飽和度時,會因為高度的變化及每位量測者的年齡、體型、體能、運動情況、最大攝氧量(VO2max)及缺氧耐受力等因素而呈現數值差異,但是一般來說:

1.當血氧飽和濃度平均小於80%以下時,開始出現肺水腫的前期癥兆,包括呼吸困難、呼吸出現氣泡聲、咳嗽、不安煩躁等現象。

2.當血氧飽和濃度平均小於75以下時,開始發生肺水腫症。一般來說當發生血氧飽和濃度越來越低之時,肺水腫的病情則越加重。

3.當血氧飽和濃度平均小於70以下時,肺水腫症的情況已惡化嚴重,如不能快速處理則患者有嚴重的致命危險。

陳志明博士醫學研究室

透過研究的分工與專業的演化下,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室在2013年底,嘗試的將幾項研究的重點項目,進行研究分類專業網站設置,目前我們的新設置的專業網站區分如下列三站:

一、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室
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室,是專注於探討心肌細胞及神經等細胞中鈉鉀離子幫浦作用(Na+/K+ATPase)的非營利性私人研究單位。本研究室堅持從天然植物發現新物質,透過分子生物醫學的研究手段,以解決人類慢性疾病的根源問題為目標。
二、高血壓研究室,網址:www.bloodpressure.tw

這是一個專門以研究高血壓的相關治療與預防策略之自由研究單位。這個研究網站除了是由本研究室所發起創立之外,還希望透過結合其他國內外研究單位、醫生、學者、出版商、研究生、與許多『只用降壓藥,找死』的讀者及更多為高血壓所苦的朋友相互互動所組成。

高血壓研究室專攻於各種高血壓原因及治療方法,以及現今降壓藥物對人體的損害。高血壓的新觀念已經成功讓很多人的狀況得到相當大的改善,本研究室更是積極推展高血壓的新觀念,能使所有人都能對高血壓的缺氧、與心臟衰退的發生具有正確的觀念及保健醫療態度,而成為真正健康的成年人!

三、台灣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網址:www.ams.org.tw

這是一個專門以研究高山症及相關高原反應症的自由研究單位。這個研究網站除了是由本研究室所發起創立之外,同時還結合一群熱愛高山旅遊及登山的國內外研究人員、醫生、學者、運動員、學生、登山友、退休人員、及各界社會工商人士等所組成,主要任務是針對當今科學界對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高原反應等研究進行探討,目的是要讓所有要進入高山活動、攀登高山或高原旅遊的人,都能具備基礎的認識、能有萬全的預防準備,而能安全的、健康的完成與高山的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