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狀態與高山症關係

高山症的發生除了和年齡、性別有關係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於遊客或登山者個人身體的健康狀況,必須很慎重的評估所有的因子及病史,畢竟在缺氧的環境之下,許多的潛伏的病症將在這條件下一次性的擴大發作。在計畫攀爬高山高原攻頂 (玉山、喜瑪拉雅山…等)或高原旅遊  (如西藏、九寨溝等),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絕對是減少高山症發生的首要必備條件。

罹患高山症的高危險族群:

  1. 患感冒尚未痊癒者、睡眠不足缺氧者
  2. 心臟問題(不穩定心絞痛、心血管堵塞、二尖瓣問題、心衰竭現象等)
  3. 肺臟(例如肺高壓、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
  4. 腦部、肝臟、腎臟等明顯病變者
  5. 貧血患者(如鐮刀細胞型貧血、地中海貧血等)
  6. 高血壓患者
  7. 個性容易緊張者
  8. 過去曾發生高山症

感冒感染與高山症的發生:

因為這項因子除了極易混淆高山症症狀,尤其是高山症肺水腫與高山症腦水腫,並且有加重發生的高山症的發生。因此當準備進入高原或高山之前或時期中,應絕對避免發生感冒等症狀,否則最好應避免上山。

高血壓與高山症的發生:

高山症及相關更嚴重的高山症等的另特徵之一就是腦部及肺部呈現高血壓的發脹感,這是因為身體在極端缺氧環境下能量重新分配的現象,也就是血液重新集中到肺部及腦部,從一般的高血壓轉移造成肺部高血壓及腦部高血壓。但對於已患有高血壓的人並不會對既有手臂上量出的血壓造成高升的現象,甚至可能反而有降低的趨勢。

心律不整與高山症的發生: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不整是屬於較危險的疾病之一,心律不整基本上分成三類現象包括心跳過快、心跳過慢、及心速不規律,但是除了心跳過緩之外其餘對高山腦水腫症都有加重危險之慮。

正常人在平地時的心跳速度應該在72-75之間,但是當高度超過3000公尺之上時,因為缺氧之故將加速心跳速率,一般若沒有發生高山症者,他們的心跳將增加到80-82下/每分鐘,但是若發生高山腦水腫症者在休息時的心跳將增加達90-95下/分鐘,若在加上登山時的活動負荷,則這樣的心搏速度對心律不整的人將產生致命的危險,尤其是心臟衰竭或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律不整,將使原有的病灶加重之外,還將更容易啟發高山腦水腫症及腦中風的發生。

心臟衰竭或心臟無力(二尖瓣膜症)與高山症的發生:

由於腦部血流的加速及腦部高壓的發生,是由於環境急速缺氧導致身體將血液重新分配到腦部以獲取更多氧氣的一種代償生理現象,因此心臟無力包括二尖瓣膜脫垂或閉鎖不全症及心臟衰竭等病因將直接地導致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由於血壓是心臟輸出量與血管阻力的乘積(BP=CO x TPR),同時心臟輸出量又是由心臟射血指數和心跳數的乘積(CO=HR x EF),當心臟越有力量時,心臟的輸出量也就越大,在滿足腦部能量及血壓的需求之下,心跳數將不易升高,同時血管也將越不會收縮。

對於心臟衰竭或因二尖瓣膜症等因素引起心臟無力的人,將因為在血液重新分配之際,迫使腦動脈收縮及腦水腫更加嚴重,同時也會大幅度的提高心跳數,一般來說大概會增加到90-95下/分鐘左右。這現象將使患者的心臟衰竭及高山腦水腫症預後變得越來越差。

貧血症與高山症的發生:

當貧血症候的因子在高原高山的缺氧環境下將容易引發高山症。貧血症一般大致分為遺傳性的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腎因性貧血(如慢性腎臟衰竭)、以及心因性的貧血(如二尖瓣脫垂症候)等類別,最後都是導致血液中的帶氧能力下降。

但是當處在高山或高原等缺氧環境之下,身體為了補償氧氣的不足將大量製造更多的紅血球及血紅素。這結果將使得血液的濃度快速變濃稠,在高山腦水腫症發生之際,將極易發生血管梗塞,進而轉變成腦中風等致命性的高山腦水腫症。

性別與高山症的發生:

由於男性的活動力及耗氧量總是比女性高出許多,另外再加上女性的體脂肪含量也較同齡、同重量的男子高,在缺氧時將有利於轉化成無氧代謝的原料,以及女性天生就有女性荷爾蒙對血管括裝條控的保護。因此當處於極端缺氧環境下之時,男性的耐缺氧能力也就顯得較差。許多的研究已發現男性發生高山腦水腫症的比率明顯的比同年齡層的女性高出許多。

年齡與高山症的發生:

依研究統計年齡因子也是高山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身體的氧氣代謝功能常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減少,一般而言當年紀達60歲時心臟的心輸出力也將下降至80%以下,而當70歲時則將下降至65%以下。因此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高山症。但是研究統計也發現年齡在40-50歲左右的人,反而是高山症發生的主要人口,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是到高山高原旅遊或登山的主要大宗族群所致。

高山症肺水腫的危險族群

高齡族群

一般建議年齡超過70歲的高齡者,應盡量避免登上大於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或高原地區。但是對於特殊體能或身體狀況的高齡者,則在醫護人員評估後,謹慎的在其他人陪同下前往高山。

心臟病史者

依國際研究建議,下列心血管狀況者不建議進入到超過2000公尺以上的地區:

1. 過去三個月內曾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住過加護病房、大出血等事件者。

2. 不定期的心絞痛、心悸等狹心症者。

3. 準備進行心導管手術或安裝支架者。

4. 心臟衰竭程度達到第三級以上者。

5. 心臟無力到唇色、臉色發青紫者。

另外依國際研究建議,下列心血管狀況者可進入到2000-3000公尺內的地區旅行:

1. 運動心電圖測試正常

2. 血壓控制正常

3. 心跳數不過高

4. 與同齡比較的行動能力正常

  • 遺傳性貧血族群
  • 支氣管炎及肺病族群
  • 過敏及氣喘族群
  • 感冒發燒未癒者

肥胖過重族群 BMI>21.5

狹心症症狀

心絞痛的患者大約有五分之四為男性。典型的患者年齡為45~60多歲,通常患者前胸部會有強烈的受壓迫感,灼熱感、緊悶透不過氣或窒息等等,讓身體感到不舒服及焦慮的感覺。並且不舒服的感覺常伴隨著體力的活動,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而在休息過後便會消失,這類病症發作時,在病患的心電圖會發現ST間斷部份(T波正前方)會明顯降低。而在非發作時,心電圖多半正常,這主要是因為血管內的粥狀硬塊還不算太大,而當運動時則會造成血流增加才會出現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