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

台灣高山症研究網站,是國內一個專門以研究高山症及相關高原反應症的自由研究單位。這個研究網站是由一群熱愛高山旅遊及登山的國內外研究人員、醫生、學者、運動員、學生、登山友、退休人員、及各界社會工商人士等所組成,主要是針對當今科學界對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高原反應等研究進行探討,目的是要讓所有要進入高山活動、攀登高山或高原旅遊的人,都能具備基礎的認識、能有萬全的預防準備,而能安全的、健康的完成與高山的相會!

對高山症與缺氧的瞭解

由於各國人士對運動及休閒旅遊的普及化及需求越來越熱絡,因此進入高山、山地或高原地區的機會與人口在近年來就以倍增的方式增長。如同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進入山地活動及旅遊的人口已超過每年500萬人次以上,而在大陸地區每年更有1100 萬人用不同的方式登上35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登山或旅遊。但隨越來越多的人類到高原活動,高山地區所發生的低氧環境已越來越多的人發生不同程度的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等等高原反應,除了讓已經讓許多人不幸的遭遇罹難之外,高山缺氧對更多人所造成的傷害,卻是隱藏著無可計量的長期慢性病症的推手。因此對高山缺氧環境的瞭解及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高原反應等的預防與治療研究是一項極重要的工作。

高山症的症狀

A. 急性高山症的常見症狀:

1. 頭痛(最常出現的症狀)

2. 頭暈、噁心、嘔吐

3. 厭食、反胃

4. 口乾舌燥

5. 心跳加速

6. 焦躁不安

7. 精神差、全身無力

8. 失眠、無法入睡

初期的高山症狀會抵達高山環境後,6至12小時發生,輕微患者可能在24至48小時候症狀陸續緩解。

B. 高山症肺水腫的常見症狀:

1.呼吸困難:初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77%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

感到有呼吸困難的症狀。

2. 咳嗽:初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69%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

生咳嗽症狀。

3. 頭痛:初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53%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期都會發

生劇烈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與急性高山症相同,因此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

山肺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4. 胸部悶痛:中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4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都會

發生難受的胸部緊窒感及胸部悶痛的症狀。

5.呼吸呼嚕聲:中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的呼

吸聲中都可能會聽到明顯的呼嚕聲響的症狀。

6. 泡沫痰及血痰:中後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35%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

時都會有明顯過多的泡沫痰症狀。初期患者原為白色的泡沫痰,接著演變成淡黃色,後期

即變為粉紅色,量多者甚至從口鼻湧出。

7. 失眠煩躁:中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1%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發生

失眠及極度煩躁現象。

8. 顏面青紫:中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24%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的嘴唇及臉色

皮膚等處出現黯黑或紫斑等現象。

9. 體溫升高:中期的肺水腫癥兆。依照研究統計約有30%的高山肺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會有

發燒、體溫失控等現象。

C. 高山症腦水腫的常見症狀:

1. 頭痛:初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癥兆。依照研究統計只有約55%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作初

期都會發生劇烈頭痛會頭痛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急性高山症相同,常常讓許多的登山

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另外更危險的是那另一半沒有頭痛的登山遊客,由

於沒有明顯的症狀,突然發生高山腦水腫症,而發生致命的危險。

 2. 噁心嘔吐:初期到中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症狀。依照研究統計有約87%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

在發作初期或中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噁心甚至於嘔吐的症狀。由於這項徵狀雖然在急性

高山症也常見,但是卻常讓許多的登山者或遊客忽略高山腦水腫症的發生時機。

3. 體溫失衡:中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癥兆。依照研究觀察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在發生時常會有持

續發燒或體溫失控等現象。

4. 行動失調:初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症狀。依照研究統計有高達85%以上的高山腦水腫症患者

都有行動失調的現象,例如走路顛簸、無法走直線、手指協調失衡等等。由於這項特徵對

患者當事人本身並無法自覺性的發現,必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

高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5. 意識昏迷:中期至嚴重期的高山腦水腫症症狀。研究統計高山腦水腫症患者大多有輕微到

嚴重意識昏迷現象,包括昏厥、無方向感、語意不清、溝通困難、失憶等等。這項特徵對患

者當事人本身並無自覺性的發現,同樣的需由同行的隊友或他人發覺告知,因此常常導致高

山腦水腫症的病情加劇,甚至於威脅到生命危險。

深入瞭解高山症與缺氧的危害

由於高山症的主要核心問題全部圍繞在高山缺氧上面,因此在強化高山缺氧與耐力的單元中,將分別解釋為何缺氧會造成高山症,接著將對不同的高度及地區的氧氣分壓指標和人體的血氧關係進行討論,同時為了讀者對高山症及缺氧科學的進一步了解,我們在這單元內專闢一個對各種高山症相關名詞的解釋小百科,有了上面的基礎認識之後,接著我們將分別就高山症缺氧對肺部的傷害〈主要是高山肺水腫症〉、高山症缺氧對腦部的傷害〈主要是高山腦水腫症〉,高山症缺氧對心臟的傷害,高山症缺氧對血管的傷害,神經在高山症缺氧發生後的後遺症,以及眼睛和腎臟在高山症缺氧後的損傷,最後也將對高山症缺氧時對體重減重的幫助進行探討。

從認識高山症開始-什麼是高山症?

根據國際調查統計,所有在旅遊時所發生的非外傷性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非外傷疾病,尤其在高山活動或旅行時,最主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高山症的發生。研究發現許多登山的失蹤及山難,絕大多數都是先由高山症的先發生,繼而影響登山者的行動方向或意識判斷,最後使得誤判路程及行動而發生不幸事件。

一般來說,當處於 2500 公尺以上的高度,在時間超過六小時之後,許多的高山症問題及症狀將陸續發生,這除了是因人的耐缺氧能力、體格、能量消耗等因素之外,環境的變化也常常讓人像冷水煮青蛙一般的忽略,這是因為在同樣的高度下,大氣壓力越遠離赤道越低因此氧氣的可用分壓也越低,另外在冬天由於植物綠葉較少因此氧氣濃度也比夏天低,同樣地在晚上高山高原中的植物已從光合作用的無氧呼吸轉變成耗氧的有氧呼吸,因此很多人在白天雖然勉強適應高山地區的環境,一到了晚上高山症就開始發作。

高山症的發生取決於海拔高度、攀爬的上升速率、活動量與個人適應程度及健康狀態有關。初期輕微的高山症可以視為良性症狀,主要是提醒登山者或遊客不要再持續登高,以免健康狀況惡化,導致無法挽回的遺憾。

另一個較稀少的高海拔相關疾患,是因為慢性處於高山中而形成慢性高山症,又稱蒙格氏病( Monge’s disease ),一般在高原地區的第二代剛出生的嬰兒偶而會發生,症狀大致為生長緩慢、神經系統的退化、肌無力,面部下垂,癲癇發,智力低,藍鞏膜、髮色泛灰白色及發育遲緩等等現象。現今科學家已研究發現是因為長期慢性缺氧,導致下一代的基因發生缺陷,使得在在粒腺體內的某一蛋白酶無法和銅離子結合所致,基本上還沒發現對高山工作者、登山客或遊客會發生此疾病的案例。

高山症,又稱做高地綜合症、高山反應、高原反應等等,英文:High Altitude Sickness,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 AMS ) 顧名思義,就是指當人體處在一定高海拔環境,在低壓及缺氧 ( Hypoxia ) 的高山環境下,人體的生理出現各種不適症狀的急性病理變化表現。它通常出現在海拔高度超過 2500 公尺以上(約 8000 英呎)的地區。一般高山症將包括急性高山症( AMS-Acute Mountain Sickness)、高山肺水腫症 ( HAPE,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 )、高山腦水腫症( HACE, 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 ) 等三大類,隨著時間及環境的變化,高山症將可能繼續發展成高山肺水腫症和高山腦水腫症等棘手問題,嚴重時將致死。

由於人體在高山或高原地區(以5000公尺舉例)能吸取的氧氣濃度大約只有平地的一半左右,而人類在高原或高山進行工作或登山等活動時,又必須使用大量的氧氣藉以生產所需的能量,因此身體在這種缺氧的環境下將因無法快速的從有氧代謝轉換成無氧代謝狀態,因而形成類急性缺氧的所有生理反應,包括血液重新分配到重要器官,如腦袋、心臟及肺部等,造成部分組織溢血,部分組織缺血的不平衡狀態,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嘔吐,紫疳、無力、昏迷等等問題。

在這個高山症與耐缺氧的專門研究網站中,我們將分別針對高山症的認識、高山症缺氧問題、強化缺氧耐力、高山症的預防治療、高山攻頂計畫、高原及山友專區、與會員加入分享等七個單元進行探討及服務。在認識高山症這個單元裡,我們將分別介紹甚麼是高山症,以及主要造成高山症的發生原因,接著將大概描述高山症的種類,包括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等三大類,另外還將介紹各種高山症的症狀,以及各項影響高山症的因子,另外還將討論熱門的高山症易發生地區,其中還包含國人近年熱門的高原旅遊地點西藏拉薩的納木措湖、九寨溝的黃龍、雲南的香格里拉、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等等,以及高山症的易發生族群,最後還收集各項高山症的評估指標。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二:攀升速度

高山症的發生與攀爬上升的速率也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爬得越快,越容易引發高山症。隨著高度的上升,活動量與體能消耗量越大,缺氧也會比較明顯。這是外在缺氧環境和內在人體狀況中的各項因素,對高山症發生的交替性關鍵因子。由於人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當必要進入高山及高原地區時,只要依循著階段式的適應,將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高山症的發生及損傷。

攀升速度與高山症發生率的關係: 

研究發現當進入3500公尺之後,每天再爬升的速度若能夠小於400-500公尺的話,高山肺水腫症的發作率將可以減少到7-60倍以上。以2011年對進入4550米的阿爾卑斯山的不同遊客或登山者的研究統計發現,分別以2-4天速度爬山的登山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症的比例小於0.8%,但是若是在22小時之內就登上山上者,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比例將高達62%以上。詳細的研究請詳 (表一)

表一:不同海拔的高山地區與攀升停留速度的高山症肺水腫發生率的關係

對預防高山症再攀升速度的建議:

因此當登山者或遊客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時,應停留2到3天,讓生理功能先做適應。海拔更高如3000m以上的高山,爬升速度必須減慢,可以以每天400m的基準上升較為適當。

高山症與缺氧的問題與危害

高山症的主要核心問題,事實上全部都是圍繞在高山上面的缺氧狀況,因此在本單元中,將分別解釋為何缺氧會造成高山症的相關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人體缺氧的機制、細胞缺氧時的有氧代謝及無氧代謝轉換,還有高山缺氧時的能量或血液轉換等等問題。

高原地區的血氧指標單元:

為了讓所有山友及高山遊客對環境與身體內血氧的關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們將明確的呈現各種高山地區與平地地區的氧氣濃度、氧氣分壓、人體血氧等指標,以及各種指標對人體的適應度與生理反應情況,還有各類人群對反應的不同所產生的高山症狀況進行討論。

高山症的相關生理名詞單元:

另外為了讀者在對高山症及缺氧科學的最新研究能夠進一步了解,因此在這單元中將專門闢出一個各種高山症相關生理或科學名詞的小百科,包括在身體內部缺氧相關的醫學名詞,如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或高山症腦水腫〈HACE〉等等,以及各種的環境缺氧名詞說明,包括氧氣分壓、肺泡內氧分壓、最大攝氧量(VO2max)等等。

高山症對肺部的急性缺氧傷害:

在認識了前面的高山症及缺氧基本常識之後,在這單元中我們將就高山症缺氧對肺部所造成的傷害〈主要是高山肺水腫症〉進行更科學的研究及探討,包括高山症肺水腫的發生原因、高山症肺水腫的常見症狀、高山症肺水腫的血氧狀態、高山症肺水腫的危險因子,高山症肺水腫的危險族群、高山症肺水腫的併發問題、高山症肺水腫的預防方式、高山症肺水腫的治療處理、發生案例及高山症肺水腫的最新研究等等將在本單元內詳盡討論。

高山症對腦部的急性缺氧傷害:

瞭解了高山症對肺部的傷害之後,緊接著我們再來看看高山症缺氧對腦部傷害〈主要是高山腦水腫症)的科學研究,在這單元內我們將分別對包括高山症腦水腫的發生原因、高山症腦水腫的常見症狀、高山腦肺水腫的血氧狀態、高山症腦水腫的危險因子,高山症腦水腫的危險族群、高山症腦水腫的併發問題、高山症腦水腫的預防方式、高山症腦水腫的治療處理、發生案例及高山症腦水腫的最新研究等等將在本單元內詳盡討論。

高山症引發的心臟慢性傷害:

急性高山症的缺氧問題使得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但是這項工作卻是由心臟加倍工作才能進行的。因此當還沒發生高山症之前,心臟就已經開始受到傷害,而當高山症持續發生之間,心臟的受損程度將達到最高程度。因此在本單元中將主要討論缺氧所引發的高山症對心臟的損害方式、高山症對心臟損害的常見症狀、高山症心臟傷害的高危險族群、高山症心臟傷害所併發的問題、高山症的心臟傷害預防方式等等。

高山症引發的神經性退化問題:

長期或多次的處於高山缺氧環境下,除了將因高山症發生急性神經性損傷之外,也將因為慢性缺氧而發生神經性退化的後遺症,包括失憶症、交感神經失調症候、及腦中風等無法回復性疾病。因此在本單元中將討論高山缺氧所引發的高山症對神經的損害方式、高山症對神經損害的常見症狀、高山症神經傷害的高危險族群、高山症神經傷害所併發的問題、高山症的神經傷害預防方式等等。

高山症引發的眼睛疾病問題:

雖然大多數進入高山的遊客或登山者,都會準備太陽眼鏡以保護眼睛並免高山上的UV光線損害,但是另一項在高山上對眼睛造成極大傷害的眼球缺氧性高山症,卻是經常為山友所忽略。因此在本單元中將討論高山缺氧所引發的高山症對眼睛的損害方式、高山症對眼睛傷害的常見症狀、高山症眼睛傷害的高危險族群、高山症眼睛傷害所併發的問題、以及高山症的眼睛傷害預防方式等等。

高山症肺水腫的危險因子-2

感冒感染

當準備進入高原或高山之前或時期中,若發生感冒等症狀之際,最好避免上山,因為這項因子極易發生致命的高山肺水腫症。筆者曾進入拉薩附近的地區考察時,隨行當地導遊的女兒就因為剛從四川回來時,剛巧又患有感冒症狀,一時疏忽沒有休息就隨團上山,結果患得嚴重的高山肺水腫症及高山腦水腫症,經急救後仍然無效,最後失去寶貴的生命。

由於高山肺水腫症發作時,肺部已有大量的液體留存,若加上因為感冒的病毒或細菌感染後,將明顯的擴大發炎惡化病情,讓原本已處於虛弱的體質狀態更加無力抵抗病菌,同時病人也常因為積痰堵塞呼吸道,造成急性缺氧死亡。

氣喘過敏

進入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或高原旅遊時,對於有過敏或氣喘病歷的登山者應加倍小心罹患高山肺水腫症,因為當這兩種病症同時發作之際,對病症將有嚴重加乘效果。

由於這兩項病症結果都表現在呼吸道的刺激與收縮,過度氣喘時將激發氣管的收縮,同時也將觸發肺部血管的收縮,使得原來已過度飆漲的肺動脈血壓更加升高,也因此將快速引發肺泡積水。研究發現患有輕度氣喘的患者,最保險的登山或旅遊的高度應該限制在5000公尺以下,而嚴重氣喘的患者則應在3000公尺以下較為安全。

高血壓

高山肺水腫症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肺動脈高血壓但對於已患有高血壓的人並不會對既有的血壓造成高升的現象,甚至可能反而有降低的趨勢,這是因為身體在極端缺氧環境下能量重新分配的現象,也就是血液重新集中到肺部及腦部,從一般的高血壓轉移造成肺部高血壓及肺動脈高血壓。

由於長期高血壓的因子可能已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這對原先在肺部只有約20mmHg的肺動脈血壓,一下子飆升到60-80mmHg高血壓之際,將造成嚴重的血栓使肺臟破壞衰竭。

陳志明博士醫學研究室

透過研究的分工與專業的演化下,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室在2013年底,嘗試的將幾項研究的重點項目,進行研究分類專業網站設置,目前我們的新設置的專業網站區分如下列三站:

一、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室
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室,是專注於探討心肌細胞及神經等細胞中鈉鉀離子幫浦作用(Na+/K+ATPase)的非營利性私人研究單位。本研究室堅持從天然植物發現新物質,透過分子生物醫學的研究手段,以解決人類慢性疾病的根源問題為目標。
二、高血壓研究室,網址:www.bloodpressure.tw

這是一個專門以研究高血壓的相關治療與預防策略之自由研究單位。這個研究網站除了是由本研究室所發起創立之外,還希望透過結合其他國內外研究單位、醫生、學者、出版商、研究生、與許多『只用降壓藥,找死』的讀者及更多為高血壓所苦的朋友相互互動所組成。

高血壓研究室專攻於各種高血壓原因及治療方法,以及現今降壓藥物對人體的損害。高血壓的新觀念已經成功讓很多人的狀況得到相當大的改善,本研究室更是積極推展高血壓的新觀念,能使所有人都能對高血壓的缺氧、與心臟衰退的發生具有正確的觀念及保健醫療態度,而成為真正健康的成年人!

三、台灣高山症與耐缺氧研究中心,網址:www.ams.org.tw

這是一個專門以研究高山症及相關高原反應症的自由研究單位。這個研究網站除了是由本研究室所發起創立之外,同時還結合一群熱愛高山旅遊及登山的國內外研究人員、醫生、學者、運動員、學生、登山友、退休人員、及各界社會工商人士等所組成,主要任務是針對當今科學界對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高原反應等研究進行探討,目的是要讓所有要進入高山活動、攀登高山或高原旅遊的人,都能具備基礎的認識、能有萬全的預防準備,而能安全的、健康的完成與高山的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