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與經痛

女性的身體會為每一次的懷孕機會做好準備,因此在卵子排出送達子宮前,子宮內膜細胞開始增厚,賀爾蒙的分泌也會改變。一旦卵子未受精,身體就會產生一連串反應來清除這些內膜細胞,於是就產生月經,現代人多半會用比較通俗、口語的方式來詮釋,例如MC(Menstrual cycle)、大姨媽、好朋友等。

經痛就是在月經期間產生的疼痛,較為嚴重的經痛症候群甚至會在經期前就開始顯現。月經期間出現經痛,主要原因與子宮清除內膜細胞所啟動缺氧與前列腺素的機制有關。因此目前有部分醫藥在治療經痛的策略上,就是讓月經先停止報到,但顯而易見的是,根源問題未解決,一旦恢復正常生理期,經痛問題還是存在。

1.月經期之前一天,身體清除子宮內膜的機制:釋放血管收縮素以緊縮血管造成缺氧收縮子宮肌肉層內的血管,造成子宮缺氧以排除外層的子宮內膜細胞。

2.月經期發生之間,啟動免疫防衛機制:分泌前列腺素及發炎因子啟動免疫因子及巨噬細胞,清理子宮內外已剝璃的游離內膜細胞。

經痛健康專欄-缺氧:經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元兇

根據調查,高達80%的經痛女性往往伴隨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這是因為18歲以後的經痛多屬繼發性痛經,引發原因包括子宮沾黏、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巧克力囊腫等良性腫瘤。我們的研究卻發現女性從經痛再惡化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其實是因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缺氧所致。

 在月經來臨的前一天,子宮得依靠缺氧這個動作來讓內膜細胞排出體外。不過對於身體處於慢性缺氧的女性,將拉長月經期之子宮肌高度缺氧時間,迫使前列腺素分泌異常增加,除引發經痛外並加速子宮沾黏以及子宮病變的機率。

目前常見治療經痛、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多為止痛藥或各類停經藥,例如避孕藥、賀爾蒙藥等,雖可稍減疼痛或停止經期,但長期使用反而使賀爾蒙分泌失調,子宮內膜增厚而無法順利排除,反易造成游離內膜亂竄。一旦停止使用後,子宮內膜異位與經痛常將春風吹又生地再度找上門。這問題的關鍵就出在慢性缺氧並沒有獲得改善。關於子宮疾病已經有不少新研究發現,像是抑制子宮內膜沾黏的GasZn、阻斷腫瘤血管新生素的SSR3,其中比較比較耳熟能詳的MLB-R7已被證實可以強化身體耐缺氧,有效縮小子宮內膜異位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