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高山症開始-什麼是高山症?

根據國際調查統計,所有在旅遊時所發生的非外傷性疾病中,高山症排名第三,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非外傷疾病,尤其在高山活動或旅行時,最主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高山症的發生。研究發現許多登山的失蹤及山難,絕大多數都是先由高山症的先發生,繼而影響登山者的行動方向或意識判斷,最後使得誤判路程及行動而發生不幸事件。

一般來說,當處於 2500 公尺以上的高度,在時間超過六小時之後,許多的高山症問題及症狀將陸續發生,這除了是因人的耐缺氧能力、體格、能量消耗等因素之外,環境的變化也常常讓人像冷水煮青蛙一般的忽略,這是因為在同樣的高度下,大氣壓力越遠離赤道越低因此氧氣的可用分壓也越低,另外在冬天由於植物綠葉較少因此氧氣濃度也比夏天低,同樣地在晚上高山高原中的植物已從光合作用的無氧呼吸轉變成耗氧的有氧呼吸,因此很多人在白天雖然勉強適應高山地區的環境,一到了晚上高山症就開始發作。

高山症的發生取決於海拔高度、攀爬的上升速率、活動量與個人適應程度及健康狀態有關。初期輕微的高山症可以視為良性症狀,主要是提醒登山者或遊客不要再持續登高,以免健康狀況惡化,導致無法挽回的遺憾。

另一個較稀少的高海拔相關疾患,是因為慢性處於高山中而形成慢性高山症,又稱蒙格氏病( Monge’s disease ),一般在高原地區的第二代剛出生的嬰兒偶而會發生,症狀大致為生長緩慢、神經系統的退化、肌無力,面部下垂,癲癇發,智力低,藍鞏膜、髮色泛灰白色及發育遲緩等等現象。現今科學家已研究發現是因為長期慢性缺氧,導致下一代的基因發生缺陷,使得在在粒腺體內的某一蛋白酶無法和銅離子結合所致,基本上還沒發現對高山工作者、登山客或遊客會發生此疾病的案例。

高山症,又稱做高地綜合症、高山反應、高原反應等等,英文:High Altitude Sickness,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 AMS ) 顧名思義,就是指當人體處在一定高海拔環境,在低壓及缺氧 ( Hypoxia ) 的高山環境下,人體的生理出現各種不適症狀的急性病理變化表現。它通常出現在海拔高度超過 2500 公尺以上(約 8000 英呎)的地區。一般高山症將包括急性高山症( AMS-Acute Mountain Sickness)、高山肺水腫症 ( HAPE,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 )、高山腦水腫症( HACE, 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 ) 等三大類,隨著時間及環境的變化,高山症將可能繼續發展成高山肺水腫症和高山腦水腫症等棘手問題,嚴重時將致死。

由於人體在高山或高原地區(以5000公尺舉例)能吸取的氧氣濃度大約只有平地的一半左右,而人類在高原或高山進行工作或登山等活動時,又必須使用大量的氧氣藉以生產所需的能量,因此身體在這種缺氧的環境下將因無法快速的從有氧代謝轉換成無氧代謝狀態,因而形成類急性缺氧的所有生理反應,包括血液重新分配到重要器官,如腦袋、心臟及肺部等,造成部分組織溢血,部分組織缺血的不平衡狀態,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包括頭痛、暈眩,嘔吐,紫疳、無力、昏迷等等問題。

在這個高山症與耐缺氧的專門研究網站中,我們將分別針對高山症的認識、高山症缺氧問題、強化缺氧耐力、高山症的預防治療、高山攻頂計畫、高原及山友專區、與會員加入分享等七個單元進行探討及服務。在認識高山症這個單元裡,我們將分別介紹甚麼是高山症,以及主要造成高山症的發生原因,接著將大概描述高山症的種類,包括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症、高山腦水腫症等三大類,另外還將介紹各種高山症的症狀,以及各項影響高山症的因子,另外還將討論熱門的高山症易發生地區,其中還包含國人近年熱門的高原旅遊地點西藏拉薩的納木措湖、九寨溝的黃龍、雲南的香格里拉、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等等,以及高山症的易發生族群,最後還收集各項高山症的評估指標。

慢性高山症的衍生疾病

另一個較稀少的高海拔相關疾患,是因為慢性處於高山中而形成慢性高山症,又稱蒙格氏病 (Monge’s disease),一般在高原地區的第二代剛出生的嬰兒偶而會發生,症狀大致為生長緩慢、神經系統的退化、肌無力,面部下垂,癲癇發作,智力低,藍鞏膜、髮色泛灰白色及發育遲緩等等現象。現今科學家已研究發現是因為長期慢性缺氧,導致下一代的基因發生缺陷,使得在在粒腺體內的某一蛋白酶無法和銅離子結合所致,基本上還沒發現對高山工作者、登山客或遊客會發生此疾病的案例。

竹竿妹

世界級模特兒凱特摩斯(Kate Moss)說了一句名言,「沒有什麼事情比當個瘦子更好了」,從此骨感瘦子正式登上所有女生心目中的志業,所有人都想像他一樣,當一個骨感美人。陳意璇就是這種以減肥當瘦子作為畢生功業的女性,對於意璇來說,逛街最大的樂趣除了享受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外,衣服買最小件的size也是一種享受,只是沒人知道意璇為了減肥,所進行的一連串嚴苛宛如軍事訓練的進食法,意璇的信念就是不餓就不吃,澱粉不吃,過五點不吃,先前也曾嘗試過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高蛋白質的阿金減肥法,或者是中醫針灸等方法,讓意璇在友人間還有著一個「會走路的減肥字典」的稱號。但這些的激進的減肥法,其實埋下了許多隱憂,不知不覺間開始敗壞身體的健康。

就拿意璇來說,本身就有經期不規則、經痛的症狀,以前住在家中,月經過後母親還會定時燉補給意璇吃,或是要意璇吃些韭菜炒豬肝補血,但是自從意璇在外住宿後,將母親的叮嚀拋諸腦後,某天加班趕進度時,久違的月事再度來訪,這次劇烈的經痛伴隨著頭暈目眩,就這樣在公司暈倒,後來經過檢測血中的CA-125數值,發現意璇患有子宮肌腺瘤以及子宮沾粘。原來貧血老症頭,正是子宮對她發出的第一封警告信。

除了瘦還要更瘦,加上報章媒體以及時尚工業的鼓吹,減肥成為了女性一輩子的揮之不去的夢靨,但是使用不正確的減肥方法,常讓身體產生溜溜球效應,但是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錯誤的減肥會造成貧血、月經週期不規則,經痛愈來越嚴重,往往使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因而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很少人知道這和過度激進不正確的減肥,其實息息相關。

●改變錯誤的減肥觀念

長期下來,錯誤的方式使得營養不良,導致能量不足,身體過度缺乏油脂的儲備後,只能靠燃燒蛋白質來獲取能量,這會使得身體容易疲倦、腦部運作遲鈍,甚至過多的游離蛋白質會造成慢性腎臟病及升高洗腎的危險。

●正常的飲食生活

恢復飲食開始,當然初期體重一定會增加,這時再搭配一些有氧運動去雕塑身體。在平時月經來之前,以丹參MLB及葛根、天麻等相關食品,加強調整她的經痛及免疫問題,並使身體處於不缺氧環境。另外當月經結束之後,則建議以丹參MLB-R7、紅棗再加上黃精及枸杞等傳統食品(或葉酸、B6及B12等)來幫助她血液新生與加強身體能量。

●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宜服用四物

這類情況,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患者服用四物想滋補強身時,也同時在滋補這些子宮內膜異位組織,使得內膜增生狀況更趨嚴重。

 竹竿妹的二大隱憂

1、BMI越低經痛越嚴重

印象中瘦子好像跟經痛沒有等號,其實不然,不訪仔細詢問周遭朋友,可以說是10個瘦子9個經痛,在大型的醫學臨床統計卻發現,BMI指數越少(代表越瘦)的姐妹們,她們發生經痛的頻率及痛感越是嚴重。不健康的飲食,經期會變得不規律,而且每當來臨之時還會發生嚴重經痛及出血。

以十幾萬到幾百萬人數的幾項醫學研究統計明顯確定,當女性的BMI指數低於22以下時,她的致死率開始明顯增加,當體型的BMI達到1.85時,她的致死風險率竟然是BMI在 22-28的人的180%倍!而這些高致死率的病因反而和肥胖病因不同,包括骨質疏鬆、感染抵抗力喪失、肌無力、體溫失調、腎衰竭等等起因,其深層原因則大多來自能量不足所致。

 2、體型與子宮內膜異位+乳癌

經臨床確診的研究分析發現,BMI指數越低,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越高,估計大概每減少一個單位的BMI指數,則機率就提高12到14%。當這項研究追溯被測試者的BMI歷年記錄後,更驚訝發現當姐妹們在青春期時已經是屬於削瘦美女的話,那麼當成熟之後,幾乎就得和子宮內膜異位症作長期抗爭了!

 更慘的還不止只有經痛和內膜異位增生,一項6000人左右的醫學臨床統計明顯的發現,如果在妳7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位楊貴妃型的小妹妹時,先在此說聲「恭喜」!至少妳比其他姐妹們得到乳癌還少的太多了!意思是削瘦型的姐妹們可就得特別的當心乳癌的發生了!這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營養發育不足時,影響到未來乳房及子宮的發育,包括能量儲備、血管循環、免疫腺體、生殖器官等等系統的基因表現所綜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