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妹

世界級模特兒凱特摩斯(Kate Moss)說了一句名言,「沒有什麼事情比當個瘦子更好了」,從此骨感瘦子正式登上所有女生心目中的志業,所有人都想像他一樣,當一個骨感美人。陳意璇就是這種以減肥當瘦子作為畢生功業的女性,對於意璇來說,逛街最大的樂趣除了享受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外,衣服買最小件的size也是一種享受,只是沒人知道意璇為了減肥,所進行的一連串嚴苛宛如軍事訓練的進食法,意璇的信念就是不餓就不吃,澱粉不吃,過五點不吃,先前也曾嘗試過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高蛋白質的阿金減肥法,或者是中醫針灸等方法,讓意璇在友人間還有著一個「會走路的減肥字典」的稱號。但這些的激進的減肥法,其實埋下了許多隱憂,不知不覺間開始敗壞身體的健康。

就拿意璇來說,本身就有經期不規則、經痛的症狀,以前住在家中,月經過後母親還會定時燉補給意璇吃,或是要意璇吃些韭菜炒豬肝補血,但是自從意璇在外住宿後,將母親的叮嚀拋諸腦後,某天加班趕進度時,久違的月事再度來訪,這次劇烈的經痛伴隨著頭暈目眩,就這樣在公司暈倒,後來經過檢測血中的CA-125數值,發現意璇患有子宮肌腺瘤以及子宮沾粘。原來貧血老症頭,正是子宮對她發出的第一封警告信。

除了瘦還要更瘦,加上報章媒體以及時尚工業的鼓吹,減肥成為了女性一輩子的揮之不去的夢靨,但是使用不正確的減肥方法,常讓身體產生溜溜球效應,但是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錯誤的減肥會造成貧血、月經週期不規則,經痛愈來越嚴重,往往使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因而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很少人知道這和過度激進不正確的減肥,其實息息相關。

●改變錯誤的減肥觀念

長期下來,錯誤的方式使得營養不良,導致能量不足,身體過度缺乏油脂的儲備後,只能靠燃燒蛋白質來獲取能量,這會使得身體容易疲倦、腦部運作遲鈍,甚至過多的游離蛋白質會造成慢性腎臟病及升高洗腎的危險。

●正常的飲食生活

恢復飲食開始,當然初期體重一定會增加,這時再搭配一些有氧運動去雕塑身體。在平時月經來之前,以丹參MLB及葛根、天麻等相關食品,加強調整她的經痛及免疫問題,並使身體處於不缺氧環境。另外當月經結束之後,則建議以丹參MLB-R7、紅棗再加上黃精及枸杞等傳統食品(或葉酸、B6及B12等)來幫助她血液新生與加強身體能量。

●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宜服用四物

這類情況,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患者服用四物想滋補強身時,也同時在滋補這些子宮內膜異位組織,使得內膜增生狀況更趨嚴重。

 竹竿妹的二大隱憂

1、BMI越低經痛越嚴重

印象中瘦子好像跟經痛沒有等號,其實不然,不訪仔細詢問周遭朋友,可以說是10個瘦子9個經痛,在大型的醫學臨床統計卻發現,BMI指數越少(代表越瘦)的姐妹們,她們發生經痛的頻率及痛感越是嚴重。不健康的飲食,經期會變得不規律,而且每當來臨之時還會發生嚴重經痛及出血。

以十幾萬到幾百萬人數的幾項醫學研究統計明顯確定,當女性的BMI指數低於22以下時,她的致死率開始明顯增加,當體型的BMI達到1.85時,她的致死風險率竟然是BMI在 22-28的人的180%倍!而這些高致死率的病因反而和肥胖病因不同,包括骨質疏鬆、感染抵抗力喪失、肌無力、體溫失調、腎衰竭等等起因,其深層原因則大多來自能量不足所致。

 2、體型與子宮內膜異位+乳癌

經臨床確診的研究分析發現,BMI指數越低,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越高,估計大概每減少一個單位的BMI指數,則機率就提高12到14%。當這項研究追溯被測試者的BMI歷年記錄後,更驚訝發現當姐妹們在青春期時已經是屬於削瘦美女的話,那麼當成熟之後,幾乎就得和子宮內膜異位症作長期抗爭了!

 更慘的還不止只有經痛和內膜異位增生,一項6000人左右的醫學臨床統計明顯的發現,如果在妳7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位楊貴妃型的小妹妹時,先在此說聲「恭喜」!至少妳比其他姐妹們得到乳癌還少的太多了!意思是削瘦型的姐妹們可就得特別的當心乳癌的發生了!這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營養發育不足時,影響到未來乳房及子宮的發育,包括能量儲備、血管循環、免疫腺體、生殖器官等等系統的基因表現所綜合的結果。

停用高血壓藥竟可恢復腎臟功能

慢性腎臟病又俗稱尿毒症,是指腎臟因各種可能因素造成腎功能喪失,導致體內的代謝廢物堆積、毒素無法正常排出,進而干擾器官的 正常運轉以及喪失功能發揮,一般嚴重腎臟病患者會接受腎臟替代治療,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兩者就是坊間俗稱的洗腎)或腎臟移植,以此延續生命。腎臟病患大都有高血壓,而且血壓不易控制,高血壓與腎臟病兩者可以說是關係密切,互為因果。一般常用於治療腎臟併發高血壓的藥物有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 (ARB)、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CEI)、利尿劑、紅血球生成刺激劑、口服磷結合劑等等。

在這些藥物中,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ARB)、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CEI)、利尿劑是常用的高血壓藥物,其中抑制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RAAS)的高血壓藥物(ARB類高血壓藥、ACEI高血壓藥),是最常用在初期糖尿病或蛋白尿的腎臟衰竭高血壓的患者主要用藥。然而,英國學者研究結果發現,中晚期腎臟病患者若停止使用ARB、ACEI的高血壓藥竟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2012年,英國臨床研究發現,末期腎臟病停用高血壓藥,可以減緩腎臟的衰竭。

這份臨床實驗研究對象共52位,為腎臟病第四、五期的病患,這些病患平均年齡約73歲,GFR數值約16.38 ± 1 ml/min/1.73 m2.;尿蛋白與肌酐比值(PCR)為77 ± 20 mg/mmol,其中46%為糖尿病患者,追蹤這些病患停用ARB、ACEI類高血壓藥前後至少12個月後,觀察他們的腎臟表現。 根據這個新出爐的腎臟病患者停止使用高血壓藥物的研究,發現第四、五期的病患在停止使用ARB、ACEI類高血壓藥後,腎臟衰竭情況竟獲得減緩。其實在國 際臨床實驗上,已經有不少長期使用高血壓藥會導致腎臟衰竭的研究,而此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也就是原本以為服用高血壓藥可以延緩腎臟衰竭,實際上,在晚期腎衰竭時停止使用,反而可以延緩腎臟的受損! 此篇腎臟病與高血壓藥的研究結果,讓醫界及各個階段的慢性腎臟病患,在選擇治療用藥上,多了一個思考評估方向,什麼時候停止或減少使用高血壓藥,將絕對的 影響腎臟功能。

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腎絲球過濾率)指標對慢性腎臟病情分期參考:

  • 第1期 腎功能正常,微量蛋白尿,GFR:≧90 mL/min/1.73 m2
  • 第2期 輕度慢性腎衰竭,GFR:60 – 89 mL/min/1.73 m2
  • 第3期 中度慢性腎衰竭,GFR:30 – 59 mL/min/1.73 m2
  • 第4期 重度慢性腎衰竭,GFR:15 – 29 mL/min/1.73 m2
  • 第5期末期腎臟病變,GFR:<15 mL/min/1.73 m2

文獻資料:

  1. The impact of stopping inhibitors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0)
  2. 台灣腎臟醫學會“腎利人生”
  3.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慢性腎臟病用藥安全”
  4.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省立醫院 “認識慢性腎臟病”

高血壓藥物合併使用導致嚴重副作用

高血壓藥物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國際間進行,並有重大發現—高血壓藥物會造成癌症腫瘤、唇癌、前列腺癌、洗腎及痛風後遺症,但是由於高血壓藥物是高血壓患者天天得服用,並且是醫院、藥商招攬生意的工具之一,關係到龐大的利益,當利字當頭時,國人的健康就棄之如敝,無論如何都要為高血壓藥物捍衛!

由於攸關醫院、財團的利益,高血壓藥物負面的研究,變成是不能說的真相,即便有突破性研究,往往被冠上缺少更直接的研究證據、 有待商榷的標籤,相關有力研究結果,也就被更多『正面』新聞(高血壓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或以『威脅』(不吃高血壓藥就等著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 的訊息給淹沒殆盡。

高血壓患者將醫生的話當作聖旨,即便血壓數值不需要用藥、血壓數值在合理範圍(中老年人的血壓偏高),但因為政策宣導血壓數值 120~130才是正常血壓,醫師不可質疑的權威性等,變成上了年紀的人都在吃藥。據估計台灣50歲以上老人,每兩位就有一位高血壓患者,但這些人難道必 須吃藥吃到腳踩進棺材的那一天為止嗎? 而醫師是否有盡到告知患者使用高血壓藥物需要面臨風險的責任呢?
顯然沒有。

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團體接到患者使用高血壓藥物後的投訴,發現國際間高血壓藥物副作用的研究報告,並非紙上談兵而已,而是真實有患者遭遇到藥害副作用,很顯然這些副作用是非常嚴重且不容易治癒的疾病,如同我們先前探究的癌症、洗腎、心衰等等。有鑑於此,開始有民間團組織對政府相 關單位投書。

2012年,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團體嚴厲譴責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疏於宣導警告患者藥物的危害—合併使用3類的高血壓藥物後的副作用和須承擔的危險。該組織已要求FDA為這些高血壓藥物在標籤上增加黑框警示,並特別發出寫有“親愛的醫生”信函給醫生們,提醒他們這如此 的組合高血壓藥物為病患治療的會有潛在危險。美國權威醫學會雜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也刊登此議題,讓更多醫界人士重視此嚴重性。

這些合併使用會有危險副作用的高血壓藥物分別是:ARB、ACEI和腎素抑制劑等。這些高血壓藥物雖然可以降低血壓,而它的基 礎理論認為這些藥物合併使用,對於高血壓病患甚至是其他疾病患者有提升治療的效果,例如慢性腎臟病。但在過去十幾年的研究結果中,ARB、ACEI類高血壓藥已經確定有許多不良的風險增加。

美國已經開始正視高血壓藥物的潛在危險,反觀台灣則靜如止水,醫界也是一面倒的囑咐高血壓病患就是聽從醫囑,乖乖定期吃藥才是 高血壓患者的唯一之道,但實際上藥物的副作用不只是乾咳、無力、精神不濟、易喘、心悸等那麼簡單,這些事實不該被隱瞞,高血壓藥物合併使用的危險也應該詳 實告知病患。而身為病患的我們,在治療方法尚未突破、藥物治療也不盡完美的今天,我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祈禱這些危險副作用不要找上門。

文獻資料:

  1. Consumer Group Asks FDA to Warn Patients About Hypertension Combination Therapy (JAMA 2012)
  2. 「高血壓革命:根源之道?(陳志明博士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