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型高血壓病理

血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壓力差使氧氣及養份能有效及快速的輸送到達細胞內部,以滿足細胞進行有氧代謝的生物能量ATP產出,因此維持細胞基本能量需求的平衡是身體調控血壓的第一關鍵任務。而在成人時,從人體在25歲之後,每年的最大攝氧量(VO2max)平均將減少1%,因此當人體年齡到達45歲之際,最大攝氧量(VO2max)已減少20%以上。人類細胞在有氧代謝狀態下,一莫耳(mole)的葡萄糖可產出38個ATP生物能量,相反的,同樣單位的葡萄糖在無氧代謝狀態下卻只能產出2個ATP生物能量。也就是如果按照正常人體的細胞代謝方式,45歲的人體所能獲取的能量有80%是透過有氧代謝,同時20%則是透過無氧代謝所產出,因此若以細胞每獲取一個單位葡萄糖(或血糖)的情況下所產出的能量將是38ATP x 80%+2ATP x 20%=30.8ATP  ,和25歲的成人比較一下,已平均減少了19%的能量。因此在這個情況下由於能量產出不足,細胞則進入了所謂的慢性缺氧狀態。

組織器官內的細胞為了維持正常的機能,得藉由不同的調控機制來增加氧氣的獲取。最簡單的方式就如同以橡皮管澆灌花草的情況一樣,當水壓不足時,較遠處的花草將很難獲得正常的水,因此除了設法加大扭開水龍頭以增加水量之外,另外就是用手緊掐住水管以局部性的加大水壓,讓水可以噴到較遠的花草區域以補充不足。

而人體血壓的主要構成要素:一是心臟輸出血量(Cardio Output簡稱CO),另一是全部血管系統的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簡稱TPR)兩大區塊,而心臟輸出血量又是簡單地由每次打出的心臟射血量(Stroke Volume簡稱SV) 乘上每分鐘心跳次數(Heart rate簡稱HR) 所構成。因此就形成下面的簡單的血壓(Blood Pressure簡稱BP) 公式:

                               BP =CO x TPR

又可寫成                 BP=(SV x HR) x TPR

在加進:最大呼吸量(κ),細胞常態能量需求(δ),心肌收縮力(γ ),血管收縮因子(φ)等參數之後變成為

                             δ•BP=κ• (γ• SV x  HR)  x   φ• (TPR)

然而當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肌細胞的收縮力(γ )漸漸減退,使得心臟的射血量(SV)也漸漸減少,因此造成了身體的最大呼吸量(κ)也隨之降低,結果造成體細胞長期處在慢性缺氧的能量(δ)匱乏狀態下,細胞為了滿足原有的氧氣供應水平,勢必最低程度使血壓(BP)回復到原有的壓力水準以上。因此只剩下加大收縮血管(φ )以加大阻力(TPR),或者提高心跳次數(HR)兩個途徑,來補充因為缺氧所發生的能量生產差異。只不過因為提高心跳次數除了必須耗損更多能量,以及補充能量投放的準確度較差之外,同時還更容易折損身體最重要器官:心臟的壽命。因此除非必要,身體一般還是以收縮血管的策略作為最適當的代償反應動作。

當缺氧情況還不是相當嚴重之際,適當的血管收縮及微略增加的血管阻力,將使得血液循環速度加速,雖然造成心臟的前負荷加大,但同時也會增加了心臟的回流血量。依據法蘭克-史達林機制(Frank–Starling mechanisms ),心臟的輸出量(Cardio Output)也將加大,在這狀況下,缺氧的情況將獲得緩解,血管的收縮機制將消失,同時血管的阻力也隨之恢復正常。這是高血壓臨界期間所造成血壓起伏不定的現象。如果能夠適當的加強心臟輸出量(CO)的策略,而不施以擴張血管或減少水分等治療策略,患者應該可以進入良性循環,使缺氧型高血壓延後發生。

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最大攝氧量VO2max呈現線性減少之外,身體、生活模式及環境的退化或惡化因子,也加劇了組織或器官細胞的缺氧,血管的收縮因子也將持續加大,如果這時加上血管的全部周邊阻力(TPR)的因子也加大時,血壓也將呈現異常偏高,而達到國際高血壓指南JNC7分類的二期到第三期階段。身體對這類情況的代償動作,除了適當加強血管的收縮因子(φ )之外,另外將開始增加心跳頻率(HR),以輔助減緩細胞缺氧及能量短少的問題,但同時也將縮短心肌細胞的壽命,而朝向難以逆轉的器官衰竭惡性循環之路。

缺氧型高血壓預防

一般來說缺氧型高血壓的發病年齡大多集中在45歲以後,也就是身體的最大呼吸量已減退20%以上的族群。因此所有的預防方法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則必需以增加或保持身體的絕大多數細胞能獲得有氧的情況下努力,包括:

 •  定期從事有氧性運動,但以在30至45分鐘為佳,尤其在運動前必需先進行暖身活動,以免造成心臟的傷害,運動的項目包括快走、游泳、有氧體操等運動。

•  增加腹式呼吸的運作(如吐納、靜坐等),避免過快的呼吸頻率,以增加血氧的交換效率。

•  避免加大血管阻力的生活態度,如緊張、暴怒、憂鬱、過大工作壓力、熬夜等等行為。

 •  減少增加血管收縮及阻力的食物,如冰品、劣等油脂等食物。

•  遠離增加呼吸阻力的環境,如塵霾、菸霧、感染、過敏,密閉空間等環境。

•  降低過度耗能的活動及食物,如長期運動過度、工作過度等行為,以及過多的鈉鹽攝取。

•  維持適當的身體負荷,保持BMI在23-26之間,以避免過大體重加劇心臟負擔及血管阻力。

•  適當飲用水分並補充具幫助有氧代謝的相關食品或營養補給品。

 •  除非必要(如血壓突然升高),否則盡量減少血管擴張劑或利尿劑的藥物持續使用(詳治療解釋)。

梗塞性急性缺氧型高血壓

這類急性高血壓問題起源於血管中的游離血栓梗塞血管,使梗塞部位的後端區域細胞因為急性缺氧,導致梗塞部位的局部組織細胞為了補充存活功能所需的能量,而所採取的一種快速代償的血管收縮反應症兆。常見的梗塞性缺氧型高血壓病因為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梗塞等等問題。

血液性慢性缺氧型高血壓

主要指這類的高血壓問題起源於血液功能的不全或不足,使氧分子的搭載能力降低或者損及氧氣交換功能,導致全身組織或局部器官發生慢性缺氧,組織細胞為了補充恢復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而所採取的一種代償性血管收縮的反應症兆。常見的血液性原因為地中海型貧血、缺鐵性貧血、脾臟發炎、腎臟衰竭等等問題。

高血壓研究室源起

記得2000年在南半球的某一下午的一通電話 , 體驗出這輩子真正的生離死別的哀痛──父親因為心肌梗塞突然的離我而去了!從那時後開始「心肌梗塞」這個名詞對我有很深的焙印。

當我在35歲時放下開業建築師的生涯,再轉換成生物醫學研究的這漫長十幾年中,始終有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為什麼我父親長年持續的使用降壓藥,最後仍然在六十幾歲時就死於心肌梗塞!直到近幾年,當我進行了許多實驗並且深入追蹤研究之後才豁然明白,原來依照現有降血壓的主流醫學,從觀念上、方法上、執行上、甚至政策制度上,都發生了嚴重的問題及偏差。如果再不澈底革命,不知道有多少人將因此不明不白的併發癌症、心衰心梗、肝腎衰竭而喪命短壽!

科學的本質在探究事情的真理,這是我放棄有趣又蠻賺錢的建築師行業,而到國外從大一開始攻讀到博士的熱忱動力所在。我後半生的重要任務就是探求心臟血管疾病的根源防治研究,這是我的宿命。

高血壓藥物合併使用導致嚴重副作用

高血壓藥物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國際間進行,並有重大發現—高血壓藥物會造成癌症腫瘤、唇癌、前列腺癌、洗腎及痛風後遺症,但是由於高血壓藥物是高血壓患者天天得服用,並且是醫院、藥商招攬生意的工具之一,關係到龐大的利益,當利字當頭時,國人的健康就棄之如敝,無論如何都要為高血壓藥物捍衛!

由於攸關醫院、財團的利益,高血壓藥物負面的研究,變成是不能說的真相,即便有突破性研究,往往被冠上缺少更直接的研究證據、 有待商榷的標籤,相關有力研究結果,也就被更多『正面』新聞(高血壓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或以『威脅』(不吃高血壓藥就等著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 的訊息給淹沒殆盡。

高血壓患者將醫生的話當作聖旨,即便血壓數值不需要用藥、血壓數值在合理範圍(中老年人的血壓偏高),但因為政策宣導血壓數值 120~130才是正常血壓,醫師不可質疑的權威性等,變成上了年紀的人都在吃藥。據估計台灣50歲以上老人,每兩位就有一位高血壓患者,但這些人難道必 須吃藥吃到腳踩進棺材的那一天為止嗎? 而醫師是否有盡到告知患者使用高血壓藥物需要面臨風險的責任呢?
顯然沒有。

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團體接到患者使用高血壓藥物後的投訴,發現國際間高血壓藥物副作用的研究報告,並非紙上談兵而已,而是真實有患者遭遇到藥害副作用,很顯然這些副作用是非常嚴重且不容易治癒的疾病,如同我們先前探究的癌症、洗腎、心衰等等。有鑑於此,開始有民間團組織對政府相 關單位投書。

2012年,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團體嚴厲譴責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疏於宣導警告患者藥物的危害—合併使用3類的高血壓藥物後的副作用和須承擔的危險。該組織已要求FDA為這些高血壓藥物在標籤上增加黑框警示,並特別發出寫有“親愛的醫生”信函給醫生們,提醒他們這如此 的組合高血壓藥物為病患治療的會有潛在危險。美國權威醫學會雜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也刊登此議題,讓更多醫界人士重視此嚴重性。

這些合併使用會有危險副作用的高血壓藥物分別是:ARB、ACEI和腎素抑制劑等。這些高血壓藥物雖然可以降低血壓,而它的基 礎理論認為這些藥物合併使用,對於高血壓病患甚至是其他疾病患者有提升治療的效果,例如慢性腎臟病。但在過去十幾年的研究結果中,ARB、ACEI類高血壓藥已經確定有許多不良的風險增加。

美國已經開始正視高血壓藥物的潛在危險,反觀台灣則靜如止水,醫界也是一面倒的囑咐高血壓病患就是聽從醫囑,乖乖定期吃藥才是 高血壓患者的唯一之道,但實際上藥物的副作用不只是乾咳、無力、精神不濟、易喘、心悸等那麼簡單,這些事實不該被隱瞞,高血壓藥物合併使用的危險也應該詳 實告知病患。而身為病患的我們,在治療方法尚未突破、藥物治療也不盡完美的今天,我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祈禱這些危險副作用不要找上門。

文獻資料:

  1. Consumer Group Asks FDA to Warn Patients About Hypertension Combination Therapy (JAMA 2012)
  2. 「高血壓革命:根源之道?(陳志明博士 2012)

隱性高血壓研究的最新進展

隱性高血壓是指病人在診間測得的血壓偏低,導致日常生活中及睡眠中的高血壓症狀難以被診斷出,恰好與白袍高血壓相反。醫療場所檢測血壓低於正常值,使得這部分高血壓病人無法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患者風險等同於持續性高血壓。《European Heart Journal》11月10日的刊文《Masked hypertension: understanding its complexity》,有助於更加認識隱性高血壓(masked hypertension)。

自動化診間血壓監測(AOBP)可有效減少白袍高血壓,但其對於隱性高血壓的診斷不起作用。動態血壓監測(ABPM)是鑒定隱性高血壓的有效手段。家庭血壓檢測(home BP monitoring)相比於ABPM,敏感度較低且不能監測出夜間高血壓。根據以往的研究以及共識,隱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AOBP < 135/85 mm Hg(或人工診間血壓 < 140/90 mm Hg),且ABPM值升高(白天BP ≥130–135/80–85 mm Hg、夜間(睡眠)BP ≥120–125/70–75 mm Hg)。
隱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生活壓力、吸煙、酗酒、身體失去健康,尤其是針對肥胖人群。隱性夜間高血壓常與失眠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相關。隱性高血壓在非裔美國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慢性腎病患者中發生率較高,發生率為30-80%,且多表現為夜間高血壓。
為了控制高血壓,首先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以證明治療隱性高血壓(尤其是夜間隱性高血壓)可以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使死亡率下降;其次,ABPM也應納入醫療保險,以保障隱性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

參考文獻
Franklin, S.S., E. O’Brien, and J.A. Staessen, Masked hypertension: understanding its complexit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6: p. ehw502.

內容轉自:https://goo.gl/zo1Bqm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高血壓藥助長下的洗腎新經濟

執全球經濟研究牛耳的《經濟學人》雜誌,最近以「飛快成長」來形容全球洗腎產業一片欣欣向榮,腎衰竭病患預估在2020年將倍增達到4百萬人口,其中以新興國家成長率最高,預估未來,光是中國的市場,每年就可達到千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

台灣洗腎的盛行率及發生率曾在世界上蟬聯多年的冠軍,之後一直名列前茅直至今日。對於這樣嚴重的腎衰竭問題,經台灣腎臟學會的研究發現,問題根源竟然是出在全民健保這個制度所造成。在多年研究高血壓藥學理之後,我更確認是在這個制度之下,過度使用降高血壓藥物而發生的洗腎悲劇,且這可怕的悲劇也正透過降血壓藥物的浮濫使用,擴大蔓延到許多無知的人們身上!

腎臟的主要功能為過濾,而降高血壓藥物的主要任務卻是擴張血管及減少水分,長期使用將使得腎臟的滲透壓減低,並提高血液濃稠度,這對腎絲球內扮演「濾片」功能的細胞將造成慢性缺氧。而當腎臟任一處發生缺氧之際,細胞為了獲得更多血氧滲透,將大量分泌一種專門剪碎膠原蛋白的酵素MMP;一陣子之後這些濾網便千瘡百孔,大量的蛋白外漏到尿液中並造成尿蛋白,之後更引發一連串的發炎、細胞凋萎及纖維化反應,造成腎元漸漸破壞。於是洗腎的陰影便讓患者的人生從彩色轉成黑白!

當短暫的表象被當成白色真理,而偽裝的真理又可以轉成暴利之際,高血壓的患者也只能自救了。除了得減少現有高血壓藥物的使用之外,還得積極地輔以強化心臟又能調節血壓的天然本草,同時加強心臟力及穩定血壓的策略,以避免被白袍商人奪去彩色人生!

ARB類的降血壓藥是癌症隱形推手

在多年的心血管醫學研究過程中,我知道降血壓藥物在先天上原存在一項重大缺陷,但再深入探究後更驚訝地發現它們竟是引發癌症的重大元兇之一!從近年國際上 幾項重大臨床統計結果的公開,已印證了這樣的推論。像是醫學權威的刺絡針雜誌就連續發佈過有一類叫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的藥物明顯增加致癌機率,其它後續的研究也從此陸續的被公諸於世。

我曾在『只用降壓藥,找死』一書中不斷與讀者溝通一個新觀念,簡單的說,高血壓只是身體的一種自救反應!亦即高血壓是身體內部 因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氧交換而發出的求救訊號,透過些微收縮血管的動作使細胞可短暫獲得血氧紓解。但這類的降血壓藥,卻是以強效擴張血管為方法令血壓下降。 表面上似乎手臂上的血壓得到控制,長期卻讓內部細胞更加缺血,慢慢的將形成慢性缺氧。由於缺氧是孕育癌症的必要環境,更是癌細胞快速擴大及轉移的元凶,這 也是這類降血壓藥在策略上的致命缺憾!

在醫學界只求治標消除症狀的觀念下,早就忽略造成高血壓的真正病因—心臟力減弱的問題,一味地『捨本逐末』反倒推升了更可怕的問題:癌症發生!

高血壓到底是「疾病」還是「症狀」?

對病下藥是所有醫師應該有的基本專業職責,但是如果一種疾病連續持續了幾十年而卻只能依靠藥物來掩飾,那這些醫師是否已經達到職責?高血壓就是一個最明顯 的案例,因為絕大多數人得了高血壓都只能依賴現有的降壓藥不間斷的使用,否則血壓隨即就反彈升高。這除了造成每年消耗掉高達約100億元的高血壓健保藥物 並連帶讓醫院生意興隆以外,根本沒能解決高血壓這項「疾病」,反而還衍生像癌症、洗腎、心衰、痛風等更高檔疾病!

這主要的問題在於現有醫生錯將「症狀」當成「疾病」,一昧的以消除身體血壓高升所發出的訊息為職責,而忽略了身體發出訊號的警 告。我對高血壓所表達的訊號做過深入的研究,發現高血壓其實是身體因為補償慢性缺氧的初期所發出的自救動作,這個動作訊號的真實反映是說明身體的心臟出力 減弱了,因此要根除這個訊號只能從加強心臟力著手才是治這「疾病」之本,而一昧用血管擴張劑或利尿劑等類的降壓藥物來消除「症狀」,只會讓問題越變越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