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的一般檢查問題

青春期過後的經痛,可以視為繼發性經痛,應進一步做檢查與確診。部分檢測可以提供一部分的診斷,但實際確認,大多是在進行腹腔鏡或開腹手術時,才比較明朗。經痛的檢測與診斷可以幫助醫師評估,並給予患者施以合適的治療方式。

常見的醫學檢測方式:

1.腹部超音波: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幫助檢測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

2.陰道超音波:可以幫助診斷陰道、直腸等部位檢測。

進行婦科超音波檢查時,會被要求多喝水等待漲尿的感覺,等到膀胱充滿尿液時,才進行檢查。這是由於超音波是一種利用電流造成電晶體震動而產生的物質波,在不同密度器官組織中傳遞,在部分音波透射與部分音波反射回探頭,以此產生影像。常用於單一、均質的器官如肝、腎、子宮、卵巢等,但由於腹腔周圍被大小腸包圍,難以獲得良好超音波影像,因此使膀胱充滿尿液,會暫時將大小腸推離腹腔底部,有助於超音波產生清晰的影像  

3.腹腔鏡檢查:當初部懷疑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無法找出續發性經痛的病因時採取之檢測。

腹腔鏡是一種需全身性麻醉的內視鏡檢查,由肚臍下腹壁做一個約一公分的小切口,利用二氧化碳造成氣腹,以檢查女骨盆腔內之子宮、輸卵管、卵巢等生殖器官,有無骨盆腔發炎、卵巢囊腫、輸卵管沾黏等。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以腹腔鏡來進行部份婦科治療,傷口比傳統開腹來得小、恢復也快。

4.輸卵管攝影(HSG):懷疑為子宮或輸卵管構造異常之檢查。

輸卵管攝影是一種侵入性檢查,雖然檢測過程不太複雜,但因為須經過陰道、子宮頸、子宮腔,可能會有細菌感染情況,造成發炎甚至骨盆腔發炎,另外還須承擔顯影劑過敏的風險。顯影劑注射到子 宮腔後,流經輸卵管再流至腹腔,接著就可以做X光的攝影,看看輸卵管和子宮腔的狀態。

5.血液檢查: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會觀察CA-125數值,但其特異性有待商榷。觀察白血球與發炎指數,以及評估黃體刺激素(LH)、黃體素(PR)、雌激素(E2)、卵泡刺激(FSH)都是評估經痛原因的指標之一。

6.淋病雙球菌、披衣菌培養檢測:懷疑為骨盆腔發炎或是性病高危險族群時可選擇細菌培養檢測。

專欄報導-子宮手術新趨勢 能留就不要切除

2011-06-02

文/謝卿宏

 子宮切除術是最常施行的婦科手術。據統計,在法國和美國分別有8.5%和17%的婦女因經血過多、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良性卵巢腫瘤與子宮脫垂等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宮;台灣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20至59歲與60歲以上的婦女,子宮切除的盛行率,分別是1.67%(59/3537)與8.83%(134/1517)。

子宮切除的適應症在良性疾病包括:不正常出血、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臟器脫垂、骨盆腔發炎、慢性骨盆腔疼痛和懷孕所引起的子宮病變。

惡性疾病則包括: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IN)、侵擊性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異生、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和妊娠滋養層細胞腫瘤。

統計顯示 切除者較易尿失禁若患者因癌症而接受切除子宮的根除手術,我們常預期術後會出現解尿困難與尿失禁等問題;同樣地,對於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宮的婦女不管是用腹腔鏡與從腹部或陰道做手術,臨床上也顯示,術後發生尿失禁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以6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來說,未切除子宮與切除子宮的尿失禁盛行率分別是29.8%與42.4%。

子宮切除後,除容易有尿失禁的困擾外,研究也顯示,子宮已經被認為與婦女個人的自尊、形象、信心和性慾有正向的關聯性。因為子宮頸的保留可以維護患者的自我形象。所以,過去20年來,西方先進國家治療良性子宮疾病的趨勢,已逐漸由保留子宮頸的「次全子宮切除術」取代「子宮全切除術」。然而,若保留子宮頸,也必須建議患者一定要長期追蹤做抹片檢查來排除子宮頸的惡性疾病。

此外,子宮脫垂患者若須做手術矯正,則以子宮懸吊術為優先考慮,除了預防尿失禁的危險性,與維護自我形象和信心外,更沒有明確的臨床證據能夠支持單純的子宮切除可改善骨盆腔器官鬆弛的狀態,何況子宮懸吊術還能夠以腹腔鏡用很小的傷口來把子宮恢復原狀,而住院天數也能縮減為1至2天。

由於膀胱緊貼子宮,而且位於子宮的正前下方,所以常有各類疾病侵犯,或影響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因此,進行子宮手術前,一定也要考慮患者是否同時有尿失禁、解尿困難和頻尿等症狀。

若有頻尿,更要知道該症狀有多久了,而且還要評估每次解尿的尿量,才能在手術時,同時矯正這些問題,否則,患者在術後仍可能持續會有下泌尿道功能異常的情形。

可保守治療 就不要積極治療總之,子宮手術的新趨勢是:可以從陰道手術,就不要從腹部;可以用腹腔鏡做,就不要剖腹;可以保留,就不要切除;可以保守治療,就不要積極治療,而且也應同時兼顧患者是否有膀胱、尿道的功能障礙。

婦科醫師不只要精於各種不同的手術技術,也要從患者病史、理學檢查和臨床發現與患者討論,用對患者最有益的「全人治療」,來獲致讓患者最滿意的治療結果。

(作者為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轉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