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型性功能障礙

簡單的說性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需要付出很大的能量及後續的生物責任,因此當處於慢性缺氧的相對低能量狀態下,性功能將被抑制。

性功能簡略的可以區分為大腦控制性慾功能以及生殖器官的性反應動作,而這兩項動作主要藉由大腦中的多巴胺和身上的睪丸酮分泌的多寡所主導,分泌的多則在適當的刺激之下就會發揮生物本性,但是一旦長期低於水平,則這方面的功能將趨於異常。

之前曾經討論過多巴胺這個控制我們動作的神經傳導激素,主要是在大腦中一處叫做中縫核裏頭的黑質細胞所分泌,這些細胞同時也對大腦中的血氧濃度非常敏感,它們透過一個叫做酪氨酸羥化酶的關鍵步驟來調控身體是否需要製造多巴胺。當身體處於缺氧狀態下,這個酵素就無法被活化啟動,因此基本上也將處於性慾低下得狀態。

不論男性或女性決定他們性行為及動作的關鍵賀爾蒙是睪丸酮,在男性的睪丸中以及在女性的卵巢中只要分泌濃度高於水平,他/她的性能力表現自然就提升。反之則性功能將非常低下。有趣的是生產睪丸酮的關鍵酵素(17β-HSD)和上面生產多巴胺的狀況雷同,在缺氧的情況下它的活性明顯的降低,同時不論是精子的數量以及活力也比起正常有氧的情況下少了很多。

另外許多男性特別在意的勃起能力問題,在近年許多的研究發現越是缺氧,勃起的困難度越大同時持續時間越短,例如平地的正常登山者當處在高山缺氧地區時,所有性能力相關的功能明顯的減退,但是一旦返回平地後,一切又都回復正常。其他像是因為慢性缺氧所誘發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呼吸氣喘病等等的病人,其實她們的性勃起能力都呈現相當明顯的退化。其實簡單的說是因為其他地方平常都已經相當的缺血缺氧,要再抽調集中到海綿體的能力當然受到明顯的挫折囉!

急性高山症易發生族群

同樣是人類,有些人進行許多運動都非常適合,但是有些人卻無法勝任。在進行對高山的接近與挑戰遊戲之中,有些人類族群在同樣的高山缺氧狀態下,並不會發生高山症等相關症狀,但是對大部分的人在依定高山高度上時,則將會發生高山症的現象。然而有一些人在同樣的高山高度時,他們的高山症病情或症狀將會比前面兩類族群明顯的高出許多,甚至會發生高山症肺水腫及高山症腦水腫等等嚴重致命的危險。為了讓各位登山界人士及想進入高原旅遊探險者有更明確的資訊,將在下面進行討論:

高山症的發生因子之一:海拔高度

1. 環境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在高海拔的低氣壓的環境中,因為人體可以獲得的氧氣分壓較海平面為低,因此將使肺泡氣中的氧氣分壓下降,造成肺泡中的氧氣分壓與血液中氧氣分壓之間的壓力差下降,單位時間內肺泡擴散到毛細管的氧減少,造成動脈中氧分壓與血氧飽和度下降。

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雖然氧氣在同一高度仍然同樣是占約21%,但是海拔越高氣壓卻照比例降低,於是在越稀薄的空氣中同樣比例的21%氧氣,當到達海拔4600公尺時,環境中的氧氣大概只有剩下平地的50%左右。

計算方式為:–與平地比較所可獲得的氧氣比例為:412/760=54%

–高山上實際在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比例為:21% X 54%= 11.34%

當然實際外部環境和人體所能獲得的氧氣比例就不是簡單的用比例計算而得的,而是經過研究量測之後統計所得,詳細資料可參考下表:

不同高度的氧氣分壓與血氧關係表(單位:毫米汞柱 mmHg

由於大氣與肺泡中的『氧分壓』落差是隨著高度而縮小,影響肺泡中氧氣及二氧化碳兩種氣體的交換速率、紅血球結合氧氣能力,以及氧氣在組織中釋放的速度。因此,當身體組織中供氧不足產生缺氧,輕則引發高山症,若是突然的嚴重缺氧,則可能發生昏迷或引起更嚴重的高山症腦水腫,以及高山症肺水腫病變。
高山症狀在海拔2100m以上的任何高度都可能會發生,特別容易發生在海拔2750m以上,不過因人、因狀況而異,有些身體狀況較不好(心臟病、二尖瓣、長期慢性缺氧等),可能在1500-2000m就出現頭痛等上述不舒服之高山症症狀。

2.運動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正常情況下,人體在海平面運動時,動脈內的含氧量會微微的上升,以便供應回饋運動所需。但是,在高海拔的環境中進行運動、步行等消耗體能的事情,動脈內的氣壓反而會出現下降情況。

3. 睡眠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睡得愈低,爬得愈高」,這也是高原登山的黃金法則之一,也就是攀爬高山或攻頂後,一定要下降到較低的海拔紮營過夜。這是因為在高海拔睡眠時,呼吸換氧能力在睡眠中會下降,因此晚上時低氧現象更明顯,更多的休息反而沒有效果。

健康體適能

目前大眾所談論的體適能泛指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其定義為與一般民眾健康最為相關的身體適應能力,有別於與運動競技表現相關的競技體適能,因為從國民健康的觀點來看,相較於競技體適能而言,健康體適能所包含的要素,顯然更為重要。其要素包括:

1.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心肺適能,也可以稱為心肺耐力,是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心肺適能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織細胞有氧能力的指標。提升心肺適能的重要性心肺適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

2.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

身體是由骨骼、肌肉、脂肪及其他組織所構成,而所謂「身體組成」是指各組織佔全身的比例。
其中,脂肪對於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過多的脂肪容易導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且過度的肥胖對心理亦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身體評估指標包含了體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肪百分比、腰臀圍。

3.柔軟度(flexibility)

柔軟性就是關節的可動範圍。如果身體維持良好的柔軟性,關節就不容易僵硬,身體的活動靈活,也可以減少因為肌肉緊張所帶來的疲勞與痠痛。而且肌肉的延展性佳,不容易拉傷,相對地運動傷害就減少,也同時提昇運動能力。 

4.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時所發出力量,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 一次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5.肌耐力(muscle endurance)

心肺耐力是指有關人體主要的肌肉群,經過一段時間動態的、從中等至高強度的活動能力;而身體組成是指身體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各佔的比率;柔軟度是代表人體各個關節可活動的最大範圍(range of motion);肌力所代表的是身上特定肌肉或某一肌肉群同時收縮能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指一肌肉群從事重複收縮動作時,經過一段時間不產生肌肉疲勞的持久能力或是某一肌肉群能長時間保持對抗固定重量的耐久能力,而肌力與肌耐力也合稱為肌肉適能。

經痛易犯族群

二尖瓣症候群女性

體態瘦瘦高高、個性緊張,說話較為急促,在人多的地方容易感到悶、喘,偶爾會心悸,這是二尖瓣患者普遍的徵兆。這類女性因為先天性基因的缺陷(特別是亞州女性),二尖瓣長得比較狹長,導致二尖瓣脫垂或二尖瓣閉鎖不全,因此心臟輸出血量供給不足,這類型女性通常有低血壓情況。這類族群因為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缺氧狀態,使得生理期間前後,容易因為黃體素濃度、血管收縮、及前列腺素分泌等因素而引發強烈的經痛。

心臟病女性

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肥大等各種心臟病,因為心臟疾病造成心臟輸出血液受影響,身體產生能量受影響,血氧代謝差,相對造成生理期間的經痛發生。心臟病患者也是慢性缺氧族群大宗,當月經來臨時,缺血又缺氧,使身體更為虛弱,當子宮縮收加上前列腺素的發炎現象,將造成腹部經痛、頭痛、失眠、嘴唇發紫、蒼白等症狀。

貧血女性

貧血是指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濃度減少、血色素降低或血液稀薄的狀態,女性紅血球細胞濃度低於380萬個、女性低於12克,即表示有貧血的傾向。貧血女性由於血液中的帶氧量不足,因此也是慢性缺氧一族,平時就比一般人體質虛弱,也常頭暈目眩、臉色蒼白、氣喘、心悸等,嚴重者還會有嗜睡、食慾不振、心臟擴大,甚至心衰竭等情況。這是因為血液稀薄時,氧氣或醣類等養分,無法被充分法到身體的各部位,特別是腦部。因此在生理期間、月經大崩盤之際,經痛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也比較容易引為缺氧沾黏而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

肥胖女性

肥胖女性容易因為多囊性卵巢症、子宮內膜異症、子宮肌腺瘤等而產生嚴重經痛與異常的經期。由於脂肪細胞會儲存和製造雌激素,過多的肥胖細胞就會產生異常高量的雌激素,刺激卵泡,使得原本只在濾泡期才長7~10顆卵泡,異常的長到2mm~8mm小囊。

因為是非正常的卵泡,所接受的黃體刺激素又不足以讓她們的外囊細胞變大變多,這些小囊會分泌雄性荷爾蒙進入血液中,使女性患者引起一些症狀,如:月經不順(月經稀發或無月經症)、肥胖、多毛、長青春痘、禿頭等症狀。因此大多數肥胖女性物容易排卵,也沒有足夠黃體素讓內膜成熟,因此子宮內膜不會定期剝落(月經),加上過多的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細胞增生,在缺氧環境下的子宮內膜增生,容易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缺氧環境下促使更多 MMP釋放作用,造成更多沾黏引起子宮肌腺瘤。

瘦弱女性

根據臨床研究發現,BMI數值越低的女性,經痛頻率與疼痛感越嚴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機率越高,大概減少一個單位指數,機率提升12~14%,不僅如此,容易骨質疏鬆、感染抵抗力下降、心肌無力、體溫失調、腎衰竭,當BMI數值低於22的女性,死亡率也會明顯增加。

瘦弱女性的瘦素分泌以及MMP與免疫力消長有關。體型越瘦的女性,由於脂肪少,所以排卵時,沒有充分營養與能量可以供應子宮作為生殖之用,同時在月經前後,瘦素分泌更少,子宮細胞大量吸收血鈣使肌肉強烈收縮,因此成為強烈經痛的主要原因。瘦弱女性的MMP生成比脂肪多的人明顯高出許多,這種特殊蛋白質會破壞子宮內膜細胞外圍的膠原束縛,增加細胞的沾黏與血氧滲透性,加上免疫發炎機制的作用,使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加發達,生理痛機率更高。

咖啡愛好者

咖啡因的化學結構和一種專門舒緩神經的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腺苷(adenosine)』部分很類似,所以咖啡因就會強奪頂替了『腺苷』的位置,讓真正有舒緩功能的『腺苷』無法發揮作用,而細胞就會進入「缺氧」狀態,而飲用咖啡的人,他的腦部血流量比正常的人少了30%,明顯慢性缺氧。

咖啡因會阻擋腺苷的神經接受器,使得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分泌腎上腺素,讓身體處於亢奮狀態,而腎上腺素的分泌會促使體內心跳加快、血壓增高、肌肉血流量提高,會造成皮膚內臟的血流量相對減低,使得人體處於緊張狀態,也就是咖啡因上癮者為什麼會有嚴重經痛的原因,而後演變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腫瘤、經期腹瀉、沾黏)。

情緒憂鬱、壓力大者

血管張力素(serotonin又稱為血清素),是讓人們產生愉悅快樂的情緒分子,而血小板是儲存血清素最多的地方。長期情緒的憂鬱及給自己緊張壓力的女性,體內的血清素分泌將明顯不足,這使得血小板的活性增加,容易發生大量的小血栓而導致微血管堵塞,發生缺氧的現象。這也是為何過份憂鬱者的臉色都不太好的緣故。也因為這樣長期的缺氧現象除了升高黃體素濃度造成經痛之外,附帶的經期性頭痛問題及衍生的血管新生所造成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將一併發生。

生活作息不正常女性

經常晚睡的夜貓族,因為退黑激素分泌較少,會讓MMP蛋白酶大量生成,而使月經期游離的子宮內膜細胞到處沾黏的情況普遍發生,從而容易發生沾黏性經痛問題。

此外,低濃度的退黑激素會減少前列腺素生成,使發炎因子與免疫系統減弱,使得每次月經時需清理游離的內膜細胞功能大大受損,提高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機率。加上血液與腹腔中低濃度的褪黑激素,會促使細胞朝向缺氧的狀態進行能量代謝,因此血管生成素VEGF、FGF就會被引發出來,異常的雌激素不斷釋放到內膜細胞,也是加速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

文獻探討-經痛為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瘤的特徵

對女性來說能夠無所不在、陰魂不散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經痛』,更不用說長期經痛演變為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巧克力囊腫等,更嚴重有些人是肌瘤或肌腺瘤一起來,也就是說有兩種以上的病症。到目前為止,西醫能夠做到的就是開刀切除腫瘤,但是開刀後,還會產生沾黏或著是腫瘤復發,也就是說無法根治;更甚者將卵巢或子宮切除,醫學研究指出,卵巢拆除後賀爾蒙不再分泌,大幅降低乳癌的機率,但是大幅提高罹患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的機率,而兩個都拆除的,會立即面臨術後更年期等嚴重問題;子宮切除術,會有35%的患者會在兩年內再度進開刀房,進行其他的腫瘤割除等等,還會使得陰道收縮能力變差,80%以上的人會有陰道脫垂的現象,其他像是頻尿、骨盆腔沾粘、下腹疼痛等狀況,也有不少患者在數年後罹患子宮頸癌、陰道癌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挑戰,日前有一項回顧性的統計調查表,關於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的檢查診斷。研究發現經痛就是罹患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的重要特徵,九成以上的女性,皆有嚴重的經痛,或著是罹患前也會有經痛症候群的問題。
研究發現,這些經痛嚴重而轉變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都是因為細胞長期的『缺氧』。一般有氧代謝可產生38個ATP,無氧只產生2個ATP,當身體長期氧氣不足時,每天的細胞都只能有2個ATP的情況下,使得細胞慢慢的病變。而月經藉由血管收縮素,使得子宮缺氧而讓子宮內膜剝落排出,所以才會有經血的排出,而經期時缺氧是子宮內膜的自然機制,但是平常就缺氧的女性,月經期間就會呈現高度缺氧,大大超出正常範圍,使得前列腺素的分泌大幅增加,導致經痛與身體各種不適感。
能夠根治經痛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情況,只能從根本做起,也就是讓身體的細胞都有足夠的養分,經期時,就不會因為高度缺氧而產生經痛、經血難排出而形成肌瘤,最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而目前最有效的就是使用天然草本的抗氧化物,來達到身體不缺氧又能保護子宮的植物,讓身體不缺氧、沾黏減少、血塊排出不瘀血,來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心血管藥物研究:高血壓藥導致癌症發生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全世界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世界各國針對這兩類疾病的專研也就比其他疾病來得深遠,希望這些進一步的研 究報告可以提供醫學界、醫師作為日後用藥指引,在這些研究報告中發現心血管疾病藥物與癌症機率提升有非常明顯關連,其中高血壓藥物是這次研究的重點,癌症 與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有直接關係。

美國在2011年發表一份全面性分析心血管藥物造成癌症機率的研究報告,追蹤探究1994年到2011年的研究論文,發現 ARB高血壓藥物會增加致癌機率,此外,ARB高血壓藥物合併 ACEI高血壓藥後,明顯導致癌症發生;另外像是利尿劑高血壓藥則是會引起特定的癌症疾 病,特別是婦女使用利尿劑高血壓藥物四年以上最為明顯,由於這些特定高血壓藥愈確實與癌症有關係,因此醫師在治療病患時就必須衡量與評估使用那些高血壓藥物來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

ARB類高血壓藥和ACEI類高血壓藥,以及利尿劑類高血壓藥,都是常用的高血壓藥物,利尿劑更被列為高血壓患者的第一線用藥,現在這些藥物經癌就會引發癌症,因此心血管患者在使用這些高血壓藥物的時候,醫師就要評估斟酌使用。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低血壓、高血壓、高血糖症、中風、心肌梗死、血栓、動脈硬化等,又稱循環系統疾病,主要疾病因素為心臟和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高血壓藥物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用藥,幾乎都是透過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體積(利尿劑類高血壓藥的作用),以減緩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心臟是身體的幫浦,是存活的主要關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大部分心臟功能都不會太好,因此如何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又能兼顧保護、加強心臟功能,就是一大醫學課題。但是現有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高血壓藥物為大宗,並不完美,因為高血壓藥物的作用機制會使血液供給更不足,心臟功 能更加衰弱,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細胞缺氧,並提供癌細胞溫暖的成長空間,促使癌症腫瘤的形成,因此長期使用高血壓藥將容易導致癌症發生。

經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心血管疾病用藥導致癌症的關鍵就是『缺氧』,因此像是高血壓這類會明顯導致身體缺氧的藥物必須有 更突破性的發展,必須透過改變治療的作用機制,以正向的加強心臟力才是正確且有效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以避免因為缺氧而引發癌症等更嚴重之身體疾病。

由於心血管疾病是是慢性且長期性,天天吃藥已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尤其是高血壓藥物是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用藥,因此這些 藥物必須是安全無虞、長期使用不會有嚴重副作用產生,但以目前現有的高血壓藥物及其使用情況來看,這些慢性病患:心臟病、低血壓、高血壓等病患,在高血壓藥物治療上並沒有太多的選擇,似乎只能自求多福,盡可能減少高血壓藥物的使用與依賴,積極透過調節生活飲食、生活習慣以及補充營養素,才可讓自己遠離罹癌 的威脅。

文獻參考:

  1.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s and risk of cancer.( Am J Cardiol. 2011 Oct )
  2. 『高血壓革命:根源之道』(陳志明博士 April,2012)

腦梗塞中風的主要因子

在醫學界裡面大部分都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偏頭痛、紅斑性狼瘡等等身體內在因素相關疾病,是造成腦中風的主要因子!其實目前他們所說的實在是太簡陋了,而且這些病症其實跟腦中風大多是沒有多少關係。真正主要造成中風的因子其實是慢性缺氧,之後透過慢性缺氧因子所誘發形成的血栓的尺寸、以及血栓發生頻率、以及血栓的硬度等,另外再加上慢性缺氧因子所誘發形成的血管粥狀動脈油瘢、血管孔徑大小以及血管硬化程度等等,才是腦中風的主要因子!

之前幾篇文章大概曾經提過缺氧如何形成血栓的過程,這裡暫時不再詳述,而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中,游離血栓的尺寸及強度是腦梗塞中風的最危險因子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觸發因子。一般來說游離血栓形成的過程中,只要血管在缺氧的狀態下將很容易引發纖維蛋白的異常增生,這是由於缺氧誘發因子HIF-1會活化血栓週邊的纖維母細胞,使他們分泌大量的纖維蛋白綑紮紅血球,並且沾黏到原有的血栓上面因而擴大了血栓的尺寸,同時還增加了血栓的硬度及強度!

當這一類又大又硬的血栓隨著血液流到任何一處管徑比這血栓尺寸還要小的血管 之際,立刻就會發生梗塞的事件! 其實像這樣子的事件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體發生著,尤其是在微血管週遭更是經常的發生,只不過因為微血管常常屬於一種網狀的系統,即使是部份的微血管發生梗塞的情況,周遭的細胞也會藉由其他地方血液系統獲得到相應的血氧供應,另外加上身體裡面也有快速溶解血栓的一些機制(例如尿激酶、tPA等) ,因此我們的身體其實傷害並不是太大。

只不過尺寸過大以及過硬的血栓常常會大於微血管的管徑,常常會造成小血管或大血管的梗塞,尤其是對於血管粥狀動脈硬化部位,更加容易發生這類梗塞事件。而重要的是 當這些地方發生梗塞之後,後面所分岔的眾多微血管分支 所覆蓋的細胞及組織立刻將發生缺氧或者無氧的狀況,如果將這個情境發生在大腦時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腦梗塞中風。

讓我們再回到第一段裡醫學界所說的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偏頭痛、紅斑性狼瘡等等疾病因子,由於這些疾病的生成,在我的研究裡面也是屬於慢性缺氧所發生的代償問題,我們不能將代償性的現象來作為問題的根源,否則永遠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