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的生理及病變過程

子宮內膜層對女性而言原本就是屬於每月必須要脫落的一層『皮』,只不過因為女性體質在缺氧的情況下,這層膜將會變成惡魔一般的寄生在體內,最後將逐漸的長成像癌症一樣的腫瘤硬塊!

女性身體中和男性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子宮裡面有一層薄薄的子宮內膜層, 它的功用是用來作為受精卵著床使用的『床墊』,每當受精卵過了著床的時間,這個床墊就必須要銷毀丟棄重新再造一個新的,而身體在銷毀丟棄這個床墊時,也是運用子宮局部缺氧這種必要手段來達成目的,這也是女性月經的由來。

由於很多的因素造成女性的生殖系統長期慢性缺氧,因此除了使得這一子宮內膜層的生長發生不全之外,當它在準備脫落的時候,就會因為缺氧導致部分的子宮內膜細胞提前的游離脫落,這些遊離的子宮內膜細胞因為內含缺氧的因子,因此當它們隨機的游離到身上缺氧的腹腔組織或者缺氧的卵巢部位的時候,將因為大量的金屬基質蛋白酶MMP已經先破壞他們的組織外表,因此很容易就發生沾黏的現象,從而有機會可以寄生在這些組織上面。

當他們開始在不同的組織上面或者裡面寄生以後,也由於它們細胞裡面的缺氧因子促發它們大量的分泌血管新生因子,當周遭的血管受到血管新生因子的刺激而後漸漸的生長並延伸到這些子宮內膜異位生長的細胞群之後,就因為有了大量的資源供給,於是就開始產生腫瘤化的規模發展。 漸漸的,當腫瘤長的越來越大的時候,加上每次月經前後身體子宮部位自發性的急速缺氧,將使得女性發生很大的痛感,甚至影響月經的排放以及過多的血流,同時也讓女性的生殖功能遇到障礙,而發生不孕的問題!

缺氧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策略

其實缺氧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策略和缺氧型癌症的過程很類似,大致上分為幾個步驟:

第一增加身體的生殖系統血氧供給,第二阻斷腫瘤部位的血管新生, 第三抑制腫瘤細胞的DNA沉默(HDAC),第四減少金屬基質蛋白酶的活性,第五降低生殖系統的纖維母細胞活性

全部的治療策略大致上分為上面這個五大類別,但是所有這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在血氧供給方面,一旦子宮及卵巢甚至是週邊腹腔部位的細胞有氧狀態良好血氧供給充足時,其他後面五個治療策略也將一併提升,甚至我們身體自發性的就會生成這些抑制的效果。

但是由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大致上都有三到五年以上的成長期,很多罹患這樣疾病的女性,常常期望在幾天之內能夠消滅它們。對於有這樣子觀念的人,我也只能雙手一攤,請她去以西醫的方法去暫時消除這些腫塊!

貧血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關聯

很多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常常因為血液流失過多而發生貧血現象,但是新的研究又發現許多原本就患有貧血女性,其實反而才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之一。當然很多的都會說這是雞生蛋跟蛋生雞的問題,我的研究卻發現這個是兩個不一樣的獨立事件,只不過剛巧的都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罷了!

女性的貧血大致上分為幾類,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屬於遺傳性的地中海型貧血或者是鐮刀型貧血這一類的問題,在每個紅血球上面有2500000個血紅素,每個血紅素薑可以搭載4個氧分子,所以一個滿載的正常紅血球細胞可以搭載10000000個氧氣。

可是地中海貧血患者的紅血球型態, 因為遺傳基因的突變問題,使得他的紅血球呈現鐮刀型的型態,這樣子就明顯的減少了血紅素的數量以及氧氣的搭載能力,從而使得身體的帶氧量明顯的減少很多,所以這一類的患者從小身體就發生了慢性缺氧的問題,這也是這一類患者的女性絕大多數都會發生嚴重的經痛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

另外幾種比較常見的貧血,則是缺鐵性貧血或者是失血性貧血,這兩類的貧血都和女性月經流血過多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要說這一類的貧血問題其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症延伸問題之一罷了,是屬於因果循環的結果問題,從而造成身體更嚴重的缺氧,而反饋造成經痛及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情加重。

補充維生素D能消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嗎?

近幾年有不少的研究集中在維生素D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緩解及消除,很多的女性病患也嘗試大量服用維生素D去改善經痛或者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問題,撇開維生素D作為營養補給品的基本功能之外,維生素D到底能不能對女性的生殖系統問題具有好的幫助功能?

由於維生素D,是一類脂溶性維生素,屬類固醇化合物,是一種激素(荷爾蒙)的前體,而且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人體自身也可以合成維生素D3。 維生素D與血液中鈣的代謝有關,可以調節小腸、腎臟和骨骼對鈣的吸收與代謝,而缺乏維生素D的人容易患有軟骨病,但是相反的如果維生素D攝取過量將導致中毒,會使柔軟的組織形成鈣化現象。

人體內部的維生素D合成代謝,和纖維母細胞增生因子FGF23具有密切的關係,然而缺氧所活化的缺氧誘發因子 HIF,又是FGF23分泌的必要刺激因素。這說明了子宮內膜異位症上面的腫瘤纖維化問題和缺氧與否以及維生素D的濃度息息相關。 簡單的說當我們缺氧的時候子宮部位漸漸的會由子宮內膜細胞增生出一群小細胞,之後當這些細胞形成的腫瘤狀態時,身體的纖維母細胞就會在缺氧的刺激下去包覆這個腫瘤,逐漸的這個腫瘤就漸漸地硬化成纖維瘤,所有硬化的過程又必須藉由維生素D的代謝才能將鈣質導入形成。

但是相反的,如果增多一些維生素D的補充,將會明顯的回饋減少FGF的誘發生成,因而使得腫瘤纖維化的問題可以減少。許多的研究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的水平比正常人還要減少很多。

所以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適當的增多維生素D的補充,可以對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症具有正面的功能,但是切切不可以使用過多的維生素D,至於何種劑量是屬於適當的劑量,我的實驗室將近期內將會有好的答案!

高血壓

高血壓是國人常見疾病之一,高血壓藥:脈優蟬聯健保用藥給付之冠。全台灣罹患高血壓的人口上看 500萬。根據調查, 60 歲以上老人每兩位就有一位是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國民健康保險局疾病防治重點之一。如何預防及有效治療高血壓,並須從認識高血壓原因、高血壓症狀以及選擇正確的高血壓治本方法,才可以遠離高血壓併發之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威脅。

缺氧與高血壓

血壓方面鑽研了很久之後發現,許多人的高血壓問題,起因於心臟力量開始減弱所導致。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都在 40、50 歲時開始發作,之後也因為個人及醫生彼此對高血壓發生的誤判,而使得自己後半輩子,每天得浸淫在降血壓藥堆裡頭不能自拔。高血壓不是傳染病,是一種身體缺氧現象,但令人憂慮的是在醫生、政府及藥廠互利之間的鼓吹之下,致使許多人逐漸變成每日藥不離手的藥罐子。

高血壓藥越吃越多,甚至變成藥物癮的問題,是因為現今西醫界都將高血壓當作「病症」來治療。高血壓是「症狀」而非「疾病」,是身體缺氧的一種自救反應。使用降壓藥擴張血管、減少血液體積,只能初期治標,無法根本改善血壓的問題,這是違逆身體的需求。或許剛開始血壓下降了,但因為身體仍舊需要足夠血液,於是心臟代償、血管收縮等反應相繼出現,就必須藉由換重藥或增加藥量來「改善」這些症狀的藥物,惡性循環下去,降壓藥物也就越吃越多了。
我的研究發現高血壓是種「症狀」而非「疾病」,它是身體全面性慢性缺氧的自救反應;透過收縮血管,調節末端微血管的滲透壓,使缺氧部位的情況減緩。而真正根源解決缺氧問題,只有透過強化心臟肌力,才能增強血液輸出量,澈底改善身體末梢缺氧、滲透壓不足的情況,當身體獲得充足血氧供給之後,血壓自然將漸漸恢復穩定平順,才能避免陷入因為長期使用血壓藥,造成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及癌症的藥物風險。

高血壓原因

高血壓是心臟輸出力減弱的表現。一般來說,人在休息時心臟每分鐘打出來的血液為五公升左右,換算後,也就是說血液流過主動脈的速度大約為每秒鐘 30 公分及 100 毫米汞柱的血壓。可是由於之後血管一直的分岔四射,血流及壓力當然也就很快的分散減弱,到了微血管的前端時,流速已經降到僅僅每秒鐘 0.03 公分及 37 毫米汞柱的血壓。幾乎身體 60 兆顆細胞都得靠這點微弱的血壓來「擠」出氧氣及養份來維持生存。 如果這壓力稍微的減弱一點點,那這「擠」的功夫自然就會變差,氧氣及氧份不夠讓周遭細胞的發電機(粒線體)製造能量以供生存時,細胞們將會立 刻發出示威抗議的警訊,讓扮演政府的大腦中樞想想辦法解救它們!而這個缺氧缺血的求救訊號發出後,結果就是使得它們周邊小血管集體略微收縮,來增加血壓滿足細胞求生需求,也因此形成一般人認知的高血壓。

高血壓症狀

一般常見的高血壓症狀有有頭痛,尤其是後腦勺痛及早上頭痛現象,還有頭暈、眩暈或耳鳴(耳中嗡嗡聲或噝噝聲),以及視覺改變等。高血壓患者也常會有肩頸僵硬、睡眠品質不好的情況產生,而造成第二天頭痛、精神不繼的情況。高血壓的症狀有時並不是很明顯,尤其是輕微高血壓或高血壓前期的患者,大都沒有罹患高血壓的自覺,等到例行性健康檢查時還偶然發現自己有高血壓的問題,本身心血管較不好的人,需特別注意血壓的變化。

高血壓醫學專書

高血壓革命:只用降壓要找死

一直以來國人對高血壓都覺得非常恐懼,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無可救藥的狀況,陳志明博士多年來對於心血管疾病都有深入的新發現,發現高血壓的產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狀況,那就是『心臟無力導致血壓不穩』。

可是現有的降壓藥只是單純的血管擴張,而且必須不間斷的使用,否則血壓隨即就反彈升高。這除了造成每年消耗掉高達約100億元的高血壓健保藥物並連帶讓醫院生意興隆以外,根本沒能解決高血壓這項「疾病」,反而還衍生像癌症、洗腎、心衰、痛風等更高檔疾病!

請各位高血壓患者去思考,你的根本問題到底在哪裡?為什麼我一天到晚心臟不舒服、頭痛,可是醫生卻說沒有關係呢?

對病下藥是所有醫師應該有的基本專業職責,但是如果一種疾病連續持續了幾十年而卻只能依靠藥物來掩飾,那這些醫師是否已經達到職責?

高血壓研究室

高血壓研究室專攻於各種高血壓原因及治療方法,以及現今降壓藥對人體的損害。高血壓的新觀念已經成功讓很多人的狀況得到相當大的改善,更是積極讓高血壓新觀念讓各位朋友知道,以免耽誤時機。在高血壓研究室中,針對高血壓新原因:心臟功能減弱造成血壓不足與缺氧問題、血管堵塞問題,以及高血壓根本治療法:強化心臟力、降低血栓,並探討現有高血壓藥物的治標作用機制與潛在副作用,為讀者分析探究國內外高血壓研究結果。同時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與配方作用機制。

腦中風原因

腦中風有兩類,一類是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之出血性中風,約佔17%;另一類是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的缺血性中風,約佔83%。腦中風是一种突然性的腦血液循環受到堵塞的疾病,是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嚴重的併發症。動脈硬化是造成腦中風的主要因素,引發包括腦血栓、 腦中血等危險因子,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復發率四個特點。腦血栓、腦出血等,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復發率高的“四高”特点。發病年齡層多為4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但隨著生活飲食的轉變,腦中風的年齡層亦有年輕化趨勢。

中風前兆,臨床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ministroke),由於動脈血液循環突然阻塞,使腦部血液短缺,造成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乏氧和養分,導致該部位功能暫時減退,一旦栓塞沖散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的功能也會恢復。但是隨者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嚴重的程度不同,中風傷害後的傷害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小中風的症狀比較輕微,大多只持續5~20分鐘,而且會在24小 時內恢復,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